来源标题:为一所普通村小写史的背后
春节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拿到了一本名为《山阴杨庄学校记忆》的书。全书共42万字,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杨庄学校的历史,第二部分是60多个与杨庄学校相关的人士撰写的回忆文章,第三部分记录的是大家在编写过程中的讨论和留言。
应该说,为一所学校修史并不稀奇,不过,多数校史是围绕名校展开的。杨庄学校地处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合盛堡乡的杨庄村,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于2010年关闭。杨庄学校跟全国千千万万个坐落在村庄中的学校没有太大区别,没有百年名校的光环,没有杰出校友的名录,有的只是几代农家子弟踩着田埂上学的脚印。
为什么要给这样一所学校写历史?
“杨庄村小,又不小。小,是就其规模而言,自古以来在村居住的人口从未超过千人,放到全省全国来看不算大村,但它在杨庄儿女心中的地位和分量绝对不小也不轻。”本书的发起者、主编、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世满说。张世满是土生土长的杨庄人,曾在杨庄度过了7年求学时光。
张世满的这番话,在不久前召开的《山阴杨庄学校记忆》北京赠书暨座谈会上得到了印证。记者看到一个个从全国各地赶来参会的人,他们有些已是大学教授,有的执掌大型企业,有的正在职场奋力打拼,有的回归田园躬耕。无论成功与否,当他们聊到杨庄学校时,所有差异都融化在了共同的乡音里。每个人都兴致勃勃,每个人的话语都感情真挚而充沛,仿佛杨庄学校在他们生活中不是仅出现了几年而是几十年。
一所学校可以带给人几十年的温暖,这不禁让人思考那个被问了千百遍的问题:教育到底是什么?
书中收录的60多篇回忆文章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曾经在杨庄学校任教的黄兴礼记录了“亦师亦友的师生情缘”,年过六十的季宗瑞回忆在杨庄学校的生活“成长旅途洒满阳光”,80后张晓媛在书中记录了“三代人的接力”,出生于1995年的段春泱则因“爷爷的期望”“父辈的教诲”把杨庄学校当作“起点”……
从这些回忆中,我们似乎看到,在物质条件相对艰苦的过去,大批农村少年,因上学而受益,获得发展机会;很多农家子弟,从乡村学校脱颖而出,离开故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天地,成长为更专业的人才。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普九”“义务教育实现‘全免费’”,实现了几代国人“让所有人都有学上”的梦想。进入新时代,“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新的追求,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目标也在逐步提升。
不过,近些年,教育似乎与“焦虑”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当“海淀妈妈”成为“鸡娃”代名词,当越来越多县城中的学校用统一的军事化管理目标提升升学率时,学校的温度似乎在降低,冰冷的分数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尺,学习的乐趣被繁重的课业和异化的竞争所取代,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上学从“乐事”变成了“苦差事”。
人们问,现在条件好多了,塑胶跑道取代了土操场,电子屏覆盖了黑板,无论城市乡村,学校都建得坚固又漂亮,但是为什么孩子们没有以前爱学习了?也有人说,应该恢复所有的“村小”,因为“只有上课的铃声响起来时,村庄才活了起来”。
人们寻找的并非那座有形的校园建筑,而是能把人们聚在一起的无形的力量。
座谈会上,不少人把这本校史誉为杨庄人的精神家园。其实,真正的精神家园并不是这本书,而是这本书记录的那个校园、那些人物、那些趣事,以及由这些编织起来的校园生活和逐渐被激发的内在力量,它告诉那时的孩子们:“条条大路出杨庄”,现在这所已经关闭多年的学校又在告诉那些已经长大的孩子们:“条条大路回杨庄”。
对于“什么是教育?”爱因斯坦的回答流传最广: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
“杨庄学校既是杨庄人的学校,又是全省乃至全国千千万万乡村学校中的一个。”张世满说,“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想将大家共同精神家园的来龙去脉比较完整地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