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在多彩春节文化里感受浓浓年味
龙头高昂,龙目炯炯有神,摇头摆尾间,几百个形态各异的人偶在齿轮等机关的驱动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近日,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的“过年——春节主题展”现场,华丽璀璨的乐清首饰龙稳居展区“C位”,其余300余项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台亮相,引来众多游客共赴非遗年味盛宴。
即将到来的乙巳蛇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如何认识春节的文化内涵,如何寻觅浓浓年味,提升人们的年节幸福感?
年节,从一棵禾粟中走来
甲骨文中的“年”,上为“禾”,下为弯腰垂臂的“人”,如同辛苦劳作的农夫正在将丰收的谷物搬运归仓,尽享一整年辛苦劳作后的欢愉。
“春节源于传统社会,和小农的生产生活周期紧密相关。适应农时是小农社会春节和农民生活最直接的联结,是老百姓一年一度与天地、与祖先对话的契机。希望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安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孙庆忠说。
源于农耕文明的春节文化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千年前,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小年这天写下《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追溯怀想古时的祭灶传统;千年后,人们依然在小年这天祭灶送灶,传袭着中国百姓世世代代对“衣食有余”的美好祈愿。
在中国非遗馆里,8岁的何秋霓在主题展展区的灶台前,有模有样地拉起风箱,往灶里填了两根木头,兴致勃勃地给其他小朋友讲“祭灶神”的讲究。
汇聚人民情感,春节文化中有着道不尽的家国情怀。
在黑龙江尚志市一面坡镇,踩着高跷的非遗秧歌队队员,正身着鲜艳彩衣,在冰天雪地中舞动春节序曲。领队的是一面坡镇传统秧歌队协会会长杨德金,他最引以为傲的是自己所穿的传承了百余年的戏服,“这件衣服从我太爷爷辈传下来,每次穿上都觉得心里很踏实,表演也更带劲了!”杨德金说。
从一棵禾粟中走来,春节文化何以跨越千载仍未褪色?
“千年的积淀,给春节文化融入了一份情感。不论是灯火中的家人围坐,或是登门拜年、亲友相聚,都传递着一份万家团圆、向善修睦的佳风良俗。这些民俗,通过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乡土社会,让春节能够始终活在我们的当代生活里。”孙庆忠说。
年俗,在非遗繁花中绽放
“春节集成了传统信仰、天人观念、民俗礼仪,是一个综合性的节庆。这也赋予了相关非遗艺术以极大的丰富性。通过一幅年画、一张剪纸,将人们所追求的生活价值一并呈现出来。”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说。
春节着新装,寓意辞旧迎新,万象更新。可爱英气的虎头帽、虎头鞋是孩子们春节的专属装备。大连市非遗项目虎头帽、鞋传统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巨最近正忙着赶制新春订单,巴掌大的虎头鞋上,虎嘴被夸张设计,“这象征着‘大嘴吃四方’,祝福孩子将来能言善辩,广结良缘。”马巨介绍。在穿戴之间传承春节生肖文化,蛇形盘扣、庆阳香包等,都是华夏服章之美的表达。
年夜饭、吃年例,春节的餐桌,是味蕾与情感的双重盛宴。腊月以来,河南安阳市内黄县观寨村,传统美食八大碗到了制作和销售旺季,醇香美味的五花肉、红烧牛肉、蒸鱼块等六荤两素,即将抵达千家万户的餐桌;而在四川成都市街子古镇,长街宴桌连桌、凳接凳,人们乐在其中分享喜悦、传递祝福。
窗花剪纸、大红灯笼、红纸春联,人们不遗余力地给家里的每个角落置满年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阳剪纸,非遗传承人许遵英正为乙巳蛇年赶制新作品,“左边是一把如意,右边是一对喜鹊啼鸣,下面迎春花绽放,中间剪得非常连贯的一笔是条小蛇,蛇身上还另剪出了几条小鱼和莲花,其间的水波纹象征财源滚滚。”许遵英说。
丰富多彩的游艺欢庆活动,正在全国各地街头巷尾上演。“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弄社火”,高台高跷、舞狮舞龙、鼓乐秧歌等民间艺术在社火、花会、庙会中汇集。行通济,是广东省佛山地区的特有习俗,人们走过通济桥,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顺遂,步步高升。目前该活动被佛山市列入“请到佛山过大年”春节文旅系列活动,更有百余项文旅活动等待游客前来体验。
年味,在时代创新中绵延
年味淡了吗?细细思之,年味并没有淡,而是随着科技与时代的进步发展,在变与不变之间,给传统的“年”迭变出了新形式,创新了更多新“玩法”。
守正创新,变的是外在形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传承人杨志滨,是杨家埠年画的第21代传承人。为了贴近年轻人的所思所想,去年10月,他在小红书平台上注册账号,今年春节的许多订单,便是来自小红书上的年轻人。
“春节主题作品《金蛇献瑞》设计出来后,小红书‘了不起的匠人’工作室的年轻人联系我,提出用他们的平台做首发。我觉得只要年轻人喜欢,年画就不会消亡,所以一拍即合,已经给他们订了1000多张年画了。”杨志滨说。
不只是木版年画,带有“蛇元素”的创新产品持续走俏。在山东博兴县幸福镇,一个个红皮肤、闪烁大眼睛的“灵蛇醒狮”花饽饽正在面点师傅们巧手中诞生,可爱的模样让人爱不释手,销量大幅攀升。
年轻人开始乐游春节。比如,一些年轻人选择带上家人“反向旅游”,或是来一场“非遗游”。据美团旅行数据,去大理学扎染、去敦煌画壁画、到歙县看鱼灯等方式,备受年轻人热捧;越来越多游客选择去乡村,在山东烟墩角村住海草房、观天鹅、包饺子,或是在浙江溪头村烧一炉青瓷,让不灭窑火预祝蛇年好运。
更多的新文化、新潮流、新科技与春节不断融合,产生新的庆祝形式和文化内涵,丰富了年俗、年味,更是让传统春节焕发新生、持续繁荣。
年味隽永,不变的是温情期盼。
“在传统文化中,蛇这一形象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寓意。有随侯珠典故代表报恩,有白蛇传说代表爱情,蛇还是长寿的象征,许多个祥和的寓意组合在一起,给予人们希望与抚慰。”田兆元说。
春节,是家的温暖,是年的温情,更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缩影,是刻进华夏儿女基因中的乡愁与记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春节所指向的团圆祥和之意不会湮灭。在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即将到来之际,祝福更多华夏儿女们尽享团圆幸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