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客家火龙”闹春送吉祥
舞龙,是中国人庆祝春节的“保留节目”,栩栩如生的龙形象早已成为春节的文化符号。但是你见过“火龙”吗?在湖南茶陵县桃坑乡,人们舞起非遗“客家火龙”,把春节过得红红火火。
夜幕降临,茶陵县茶祖文化公园内一场别开生面的茶陵客家火龙表演即将上演。三位舞龙者将香火插在由稻草扎制的火龙上,扎上花硝引,其中一人点燃龙身上的线香头,伴着铿锵的鼓点声,三人各执一节火龙开始舞动。他们高举龙身,奋力舞动,火龙立刻在火光中肆意翻腾,火星四溅,广场上瞬间被照得通明。随着舞龙者变换各式套路,四周的惊呼声、掌声高潮迭起。
起源于南宋时期的茶陵客家火龙,是茶陵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茶陵人民祈求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传说只要是火龙飞过的地方庄稼就会长得很好,大伙的日子也会过得红红火火,直到今天,人们还会在喜庆节日、乔迁时舞起火龙,尤其是在春节、元宵节。”今年76岁的陈菊娇是茶陵客家火龙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介绍道,“茶陵客家火龙不仅舞起来灵动好看,它背后还有很值得人们关注的文化内涵。”
20世纪90年代,陈菊娇接到所在单位茶陵县文化馆的工作任务,要走遍全县搜集民间的舞蹈和音乐。来到桃坑乡时,陈菊娇偶然间发现手艺人曾龙祥正在用稻草和竹篾扎火龙,并亲眼看到客家火龙舞动的震撼场面。随即她和同事们花了两年多时间,给茶陵县客家舞火龙的动作要领拍摄了影像资料并申请将其列入非遗名录,终于在2006年,茶陵“客家火龙”被列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茶陵的火龙跟其他地方的龙不一样。”陈菊娇告诉记者,“广东、江西等地也有舞客家火龙的风俗,但同这些地方相比,茶陵县的火龙比较短,大概一米长,而且是分成龙头、龙身和龙尾三段。”说起客家火龙,陈菊娇如数家珍。陈菊娇一直希望茶陵客家火龙可以走出桃坑乡,让更多人看到。2019年9月,茶陵客家火龙传习基地在茶陵县虎塘社区揭牌,陈菊娇也有了传承这项非遗的新阵地。
今年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陈菊娇要借此机会让茶陵客家火龙大展风采。“我已经成功带出‘三条龙’了。”在陈菊娇和其他传承人的努力下,茶陵客家舞火龙也走进了桃坑乡中学,成了孩子们的体育选修课。但她也坦言,因为之前学习这项非遗的主要是男性,他们大多要外出务工,平时组织排练就比较困难,“所以我几年前就开始筹划组建一支女子火龙队,让在家的妇女也加入这项非遗的传承队伍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