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记者30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国际科学期刊《科学·进展》29日发表了中外联合团队的最新研究,揭示了快速射电暴(FRB)爆发现象与射电脉冲星辐射可能存在物理机制上的不同。
“中国天眼”全景(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等组成的联合团队完成,在“中国天眼”(FAST)“快速射电暴的搜寻和多波段观测”优先重大项目支持下,对河内快速射电暴磁星SGRJ1935+2154的多波段进行观测,揭示其射电脉冲星辐射相。团队在研究脉冲星辐射及其X射线辐射轮廓相位后发现,其所发出的快速射电暴爆发与脉冲星脉冲具有不同的相位分布,快速射电暴发生的相位更随机。
快速射电暴一般是来自宇宙深处其他星系的毫秒级极亮射电爆发。目前,全世界的射电望远镜已经发现了成百上千例这样的爆发,其中数十例还会重复爆发。FAST针对FRB开展了一系列深度观测,揭示了一部分FRB的能量特点和偏振特性。但是,FRB产生的具体机制和起源天体仍是天体物理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
SGRJ1935+2154是一颗位于银河系内的磁星。它在2020年4月28日发生了一次磁星爆发,地面射电望远镜捕捉到来自此磁星的一个极亮射电爆发。该磁星的射电爆发已经达到某些银河系河外FRB的亮度,因此被认为是第一例来自于银河系内的FRB现象。2020年以后,该磁星还零星发生过几次类似FRB的较亮射电爆发。这些来自磁星的极亮射电爆发,为研究FRB的产生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