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每日推荐 >

曹辉|人民情怀 故土情结 文学情愫——在《风雨武陵山》新书分享会上的发言

湖南日报 | 2023-06-19 12:19:41


【资料图】

我是湖南日报社文体频道总监、高级编辑曹辉。今天应聂雄前先生的邀请参加本次新书分享会,确实有点诚惶诚恐。实话实说,今天的活动在受邀之初我本来是想推辞的,其一是因为我与孙健忠先生并未有过一面之缘,二是因为此前我并未拜读过孙先生的大作,贸然参与担心贻笑大方。但后来仔细一回想,还是找到了我和孙先生的交汇点——我的舅舅、知名散文作家、文艺评论家、编辑出版家王正湘先生。所以今天特地前来参加,也就有了今天的发言标题《人民情怀 故土情结 文学情愫》。

舅舅长孙先生7岁,和孙先生一样也是享年81岁。舅舅生前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编审,从1950年发表处女作开始,至2012年去世,他一辈子就是从事文字工作,在海内外数十家报刊、出版社发表和出版了300多万字的各种作品,编辑了众多著作,培养了一大批文学新人。生前,他因高度近视,戴着厚厚的镜片,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王夫子”。

去年12月20日,舅舅去世10周年,我写了一篇散文《永远的“王夫子”》,里面讲述了舅舅为谭谈编辑第一本书《采石场上》的故事。昨天的湖南日报《湘江周刊·悦读》版刚好发表了谭谈主席追忆我舅舅的文章《常在心头想起他——追忆我第一本书的责编王正湘》。其实,舅舅又何止只编了谭谈这个“第一本书”!仅粉碎“四人帮”后的几年,他就编了湖南省中青年作者的十二个“第一本书”。这些作者后来大都是有一定影响的作家。除谭谈外,还有孙健忠、李岸、李波、张步真、彭伦乎、罗石贤、张新奇、龚笃清等等。我在回忆文章里写道:土家族作家孙健忠,1978年时处境很不好,整天深居寡出,几乎不与人来往。这时,舅舅居然跑去找他商量给他出书的事。这件事使孙健忠十分惊讶,又很受感动。他说:“当时我想要给我出书是很不现实的事。”可不久后,他的第一本书《娜珠》就与读者见面了。

缘分往往就是这样神奇。舅舅作为湖南文艺出版社最早的一批员工,说起来也算是孙佳总编辑的前辈。所以我在决定参加新书发布会后,昨天立即补课,认真拜读了孙先生的这部《风雨武陵山》,被其中的巧思、情怀、笔法、建构所深深折服。

首先我想谈谈,该书在选题上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父母养育我身形,故乡养育我魂灵。对每个人来说,故乡都是最为别具一格的存在。4天前,孙先生的湘西老乡、著名画家黄永玉老先生乘风归去,他曾说过一句话,令我印象颇深:“在外面把本事用完了,回来再捡一点。”他还说过,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故乡不仅是港湾,接纳远方的游子;故乡更是沃土,抚育干涸的心灵。因而我们得以见到,在《风雨武陵山》中,孙先生同样选取了他的家乡湘西作为主要叙事的场所,这正是一种极强的故土情怀、故乡情结的体现。但值得一提的是,当下的文艺领域中,有沈从文先生的湘西系列珠玉在前,以及某些影视作品潜移默化间的涵化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当前社会大众对于湘西的刻板印象,简单来说就是“三多”:山多、水多、土匪多。要突破刻板印象的桎梏,其实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尝试,因为读者的认知已经形成,要去扭转、改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稍有不慎便会招致差评。但孙先生并未回避这一事实,他尊重经典而不盲从经典,反而是以一种冷峻的、纪实的视野,去探寻、去记录真实的湘西往事,以一种近似非虚构写作的方式去祛魅、去创新,使湘西这片充满风雨历史的土地,再次来到社会大众的眼前。这正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两创方针”,即:“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其次我想谈谈,该书内容中的人民情怀。

为谁创作、为谁立言是文艺创作的根本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时代发展的根本力量,文艺创作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是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抒写人民、歌颂人民,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同样指出:“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在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除了在内容选题上满怀对故乡的眷恋,在《风雨武陵山》这部作品中,采取了一种低视域的叙事方式,将视点聚焦于湘西的“普通人”之上,绝没有“躲进小楼”的无病呻吟,而是直面历史岁月中,湘西人民的跌宕命运。人事、匪事、官事,由“人”入“匪”,由“匪”入“官”,由单线到多线,由孤立到全面。在孙先生的笔下,小人物的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嬉笑怒骂,喜怒哀乐,人世百态跃然纸上,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在各种命运的安排下,交织联结汇成一张巨网,在湘西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上,演绎着自己的故事。有来自人性的偶然,却也有来自时代的必然。因而在阅读本书时,不仅能够清晰地触摸到时代的脉络与褶皱,了解百年前湘西人民的悲苦历程,更能透过文字,感知到一种超脱于文字之外的哲理性思考。

最后我想表达的是,斯人已逝,幽思长存。

《风雨武陵山》的面世无疑是孙先生精神的赓续,同样也是湘西文学的重要收获,也必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孙先生作为一名真正的人民艺术家,作为“土家族文人文学的奠基人”,将他几十年写作、求索、反思的收获,连同对湘西人民的生活、风俗、民俗的洞见皆凝练于此。可以说《风雨武陵山》是集人民情怀、故土情结、文学情愫三位一体的湘西文学集大成之作,其不仅承载了孙先生内心深处强烈的情感共鸣与创作欲望,更象征着其开创的土家人文文学接续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相信在“两创方针”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指导之下,湘西文学在中国文学领域中,必将更加璀璨常青。谢谢大家!

标签:

  • 标签:中国观察家网,商业门户网站,新闻,专题,财经,新媒体,焦点,排行,教育,热点,行业,消费,互联网,科技,国际,文化,时事,社会,国内,健康,产业资讯,房产,体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