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科技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一片超薄柔性玻璃里的科技“硬”实力

新华网 | 2024-11-12 16:03:09

玻璃能薄如蝉翼且“可作绕指柔”?连续弯折超过百万次也不会折损断裂?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的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研院集团”),见到了玻璃“黑科技”。这片玻璃看上去犹如一层薄膜,厚度30微米,约等于一张A4纸四分之一的厚度,弯折寿命突破百万次……

  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内展出的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11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傅天 摄

“这是目前全球能够工业化生产的最薄的柔性可折叠玻璃,研发人员通过化学减薄技术让其先变‘薄’再变‘卷’,使得它硬度高、耐刮擦、折痕轻。”凯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柔性显示材料分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树立指着正在不断弯折的一片玻璃向记者介绍,这款玻璃在柔性和可折叠方面的性能领先同行业,可被广泛应用于折叠手机、卷轴电视机、柔性医疗检测装备等产品领域。

超薄电子玻璃、柔性可折叠玻璃、发电玻璃、疫苗用中性硼硅玻璃……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玻璃,玻璃新材料早已融入生产生活中,无论是日常生活用品还是上天入地的大国重器,都有玻璃新材料的身影,而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玻璃生产国。

过去,我国还不完全掌握柔性可折叠玻璃的研发生产技术,近年来,中研院集团等企业凭借自主创新在这一产品领域实现了国产化,这是我国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下,探索前沿技术创新创造出的颠覆性新产品。

  研究人员在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接触角测量仪检测镀膜玻璃亲疏水性(11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傅天 摄

“玻璃研发生产是系统工程,超薄柔性可折叠玻璃的产业化更是难上加难。仅配方就需要上千次实验,有了配方,还要通过小试、中试来验证能否产业化,再根据材料的特殊性能设计专属生产线,生产线调试后还面临良品率的爬坡等,任何一个环节都有数不清的技术节点需要攻关。”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曹欣说,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的带领下,团队成功突破了各个环节关键核心技术,让昔日的技术痛点变成了如今的产业竞争制高点,“回望来路,虽苦犹荣。”

柔性可折叠玻璃的研发生产是我国基础工业领域“点砂成金”的生动写照。

据了解,近年来,中研院集团坚守玻璃新材料主业,相继研发生产出包括柔性可折叠玻璃、发电玻璃、药用玻璃等在内的一大批“中国首创、世界领先”的玻璃新材料成果,也充分保障了我国电子信息、半导体、汽车、新能源、深海深空等领域产业链安全。

  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的中国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新华社发

蚌埠市是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正在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在玻璃新材料产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产业生态优势。

近年来,蚌埠市充分发挥中研院集团、凯盛科技、国显科技等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化改革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发展出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已形成“高纯石英砂—高强度盖板玻璃、超薄玻璃基板、柔性玻璃—ITO导电玻璃—触摸屏—显示模组—终端应用产品”的全产业链。

标签:

  • 标签:中国观察家网,商业门户网站,新闻,专题,财经,新媒体,焦点,排行,教育,热点,行业,消费,互联网,科技,国际,文化,时事,社会,国内,健康,产业资讯,房产,体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