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高的增产幅度,就连参加实地测产的专家都感到难以置信:核心示范区200平甘蔗平均亩产10.76吨,比对照甘蔗增产62.39%;大面积示范区1450亩的甘蔗,平均亩产5.05吨,比对照甘蔗增产57.81%。
这是12月20日,广西科技厅科技评估中心组织专家对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在广西隆安县那桐镇实施的《粉垄雨养甘蔗栽培示范及增产提质生态机理研究》项目开展的实地测产结果。结果显示:核心示范区200亩,2月粉垄3月种植,品种为中蔗9号,平均亩产10.76吨,比对照6.62吨增产4.13吨,增幅达62.39%;大面积示范1450亩,2月粉垄3月种植,品种为柳城05-136,平均亩产5.05吨,比对照3.2吨增产1.85吨,增幅达57.81%。
更让测产专家称奇的是,不用人工浇水、只靠雨水种植的粉垄甘蔗如此高产,是在今年干旱少雨的情况下实现的。隆安县那桐蔗区气象站的资料表明,今年8月份以来,当地总降雨量为181.25毫米,比上一年同期461.14毫米减少279.89毫米,同比减少60.7%。
创造这一高产奇迹的“神器”,是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韦本辉团队历经多年开发的革命性耕作技术——粉垄耕作技术。“粉垄是一种超深耕深松又不乱土层的‘全层耕’和‘底层耕’(遁耕)耕作方式,因土壤被钻头粉碎悬浮呈垄(厢)状而得名。”韦本辉介绍说,“传统的犁头翻耕技术不仅翻得不深、不细,而且翻耕时容易把土层打乱。我们发明的粉垄机用钻头取代犁头,耕作层可以深到四五十厘米,而且耕后的土壤碎细如粉,既疏松又透气。粉垄的土壤具有显著的保水效果,作物的根系发达、苗壮叶茂,能充分利用土壤中的肥料和天然的雨水、阳光,进而达到提质增产的效果。”
粉垄耕作后的土壤状况。 赵永新摄
参与测产的专家指出,在秋冬两季大旱之年,隆安县的粉垄雨养甘蔗能如此高产,充分表明粉垄耕作技术具有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和保水保肥的显著优势。
据韦本辉研究员介绍,粉垄技术可广泛适应于旱地、稻田作物,具有增产、提质、保水、改善生态等“四位一体”综合效果。10多年的示范推广结果表明,采用粉垄技术能实现多季持续增产,增幅在10%—38%之间,山药、木薯等块根块茎作物最高可增产40%以上,有的甚至增产一倍。统计结果表明,与现有的犁头耕作方式相比,粉垄技术平均每亩增产100公斤粮食,同时可少用化肥10%—30%。
2018年,韦本辉主持实施的广西创新驱动重大专项“粉垄雨养甘蔗项目”,亩产甘蔗最高达10.6吨,比常规栽培亩增3.11吨,增幅达41.34%;由广西大学专家实施的原料蔗粉垄项目,平均亩产10.4吨、增产率41%,蔗糖含量增加1.5个百分点。
今年西藏山南市首次引进粉垄技术栽培青稞,8月份举行的专家实测结果表明,粉垄青稞折干亩产381.1公斤,比常规栽培增产63.6公斤,增幅20.03%;折算后的粉垄栽培青稞生物量(秸秆、叶片等)1408公斤/亩,比常规栽培增加412.1公斤/亩,增幅达41.38%。青稞产量和生物量实现“双增”,既可满足当地粮食需求,也解决了牲畜饲料不足的问题。
韦本辉团队开发的粉垄技术得到包括袁隆平、山伦等多位院士在内的农业专家的一致认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带头人张洪程认为:粉垄技术是土壤耕作技术上的重大创新,总体水平居于国际领先地位,有着很广阔的应用前景,会发挥越来越大的增产、提质、增效和改善土壤环境、建设绿色农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