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募基金业绩节节攀升,越来越多的绩优基金经理选择另谋高就。数据显示,截至8月16日,今年以来已有164名基金经理离职,离职人数创近5年来新高,仅次于2015年牛市时的222名。
与此同时,希望打造爆款产品的基金公司仍热衷于“造星”。当“造星热”遇到离职潮,基金公司不得不深思,“造星”这种模式是否有利于公司长期发展。
“一般而言,市场行情较好的时候,基金经理另谋高就的动力会更强,比如‘奔私’追求个人事业发展,或者凭借优秀的业绩进入更好的平台等。”业内人士表示。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把握住了市场的结构性机会,偏股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达39%,远超同期上证指数涨幅。其中,涨幅超过50%的基金多达331只(不同份额分开计算)。
良好的投资业绩下,绩优基金经理的离职也逐渐增多。今年以来,已有88家基金公司共计164名基金经理离职。
部分绩优基金经理选择投身私募。比如今年6月,于洋因个人职业发展离开富国基金。于洋2017年开始管理富国精准医疗混合等产品,任职期内多只产品业绩翻倍,被业内视为颇有投资天赋的基金经理。此外,曾为东方红资管明星基金经理兼公募权益投资部总经理的林鹏也于今年5月离职“奔私”。
记者获悉,一位管理基金规模超过百亿元的绩优基金经理也在近期离职,其职业生涯的下一站也是私募。
也有部分基金经理选择留在公募,但会选择更合适的平台。
“我管理的产品业绩逐渐‘跑’出来了,目前已有一些想要挖角的公司与我接触,提供的薪酬待遇较现在至少翻一倍。”某小型基金公司的权益类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
尽管再度上演基金经理离职潮,但基金公司的“造星”热情不减。
“随着部分产品一年期业绩排上同类前列,公司也可以打造自己的明星基金经理了。今年,我们在某知名基金平台做了专栏,同时还采用目前最流行的线上直播模式加以配合,最近一场由该产品基金经理和基民互动的直播获得了近5万人次的观看量。”北方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说。
部分小公司则通过挖角中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来夯实投研实力。比如曾任国泰融安多策略基金经理的高楠,今年4月入职次新基金公司恒越基金,担任投资副总监。
业内人士认为,基金行业人才流动性大,公司发展仅靠“造星”显然是下策,一旦重点包装的人才流失,公司往往得不偿失。
中欧基金总经理刘建平近期表示,过去基础市场波动大,个体容易胜过团队,基金经理的施展空间很大,但随着投资者结构日益机构化,基金经理借助短期博弈策略获利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有基金分析师认为,目前一些大公司的薪酬待遇及晋升通道无法满足绩优基金经理的需求,而小公司平台发展则跟不上个人成长速度,这是基金经理离职的重要原因。他建议基金公司不仅要做好各方面工作避免高级人才流失,而且还要从长计议,着重夯实公司整体投研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