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 > 正文

智慧城市建设被提到新高度 中科大脑CEO李浩浩与旷视合作人兼总裁付英波同台畅想

2021-06-24 10:49:49来源:北京商报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个城市空间承载的职能越来越多,如何让城市高效运转、智慧化管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巨大挑战。时至2021年,在“十四五规划”和“碳中和”等大趋势倡导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再次被提到新的高度。

什么是好的智慧城市、如何建设好智慧城市以及当前建设中的困难在哪里?6月15日,在北京市海淀区的海淀城市大脑展厅体验中心,中科大脑CEO李浩浩、旷视合伙人兼总裁付英波,立足海淀城市大脑,就智慧城市的当下与未来展开对话,从建设者的角度给出了独到见解。

海淀城市大脑,行走中的智慧城市

据中科大脑CEO李浩浩介绍,海淀城市大脑是海淀区立足首都“四个中心”、“两区三平台”战略定位,贯彻海淀“两新两高”战略部署的重要抓手和龙头工程。自2018年以来,海淀城市大脑以“需求牵引,业务驱动”为导向,聚焦城市治理领域,经历了三个建设阶段;首先在2019年初,完成了顶层设计,构建了“1+1+2+N”的整体构架;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初步在体制机制的建立、基础技术和共性服务平台体系的构建,以及公共安全、城市交通、城市管理、生态环保、智慧能源等五个领域、55个智能业务应用场景的落地等方面,取得了探索性成果。现在,海淀城市大脑建设进入了第三阶段,结合北京市的“十四五”智慧城市规划,链接到每个基层社区,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建成让全区300多万老百姓满意的智慧城市服务体系。

“不同于以往的城市建设从某个条线入手,比如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海淀城市大脑一开始就强调系统性建设,做好顶层设计之后,从基础开始建设城市大脑,并以此来赋能各个产业、以及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综合性、场景化地解决每一个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李浩浩说道,“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三个融合’,即业务融合,技术融合,数据融合。海淀区是国际科创中心核心区,有众多优秀的科技企业,中科大脑要与创新合伙人携手,建设一个‘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将不同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充分的解耦,运用每个企业最核心的技术优势,打造最强的能力组合,比如旷视,我们最看好的就是他们的视觉识别技术和产品。”

旷视合作人兼总裁付英波对此表示赞同,并介绍了旷视参与海淀城市大脑建设的整体情况。他说,旷视依托自身的AIoT算法和技术优势,助力海淀城市大脑建成了国内一流的新型智慧城市治理平台,参与建立了AI计算中心,实现了国产AI芯片与算法的适配;同时,旷视打造了政务服务、城市治理、智慧社区、智慧园区等创新应用,对相应场景下的数据实现全面解析、按需管理,比如渣土车识别、垃圾智能分类等场景,能够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与高效的综合治理。

李浩浩表示城市大脑是一个持续建设的过程,接下来将要在垃圾分类、助力残障人士,以及公共卫生、大健康等领域,不断拓展应用场景,真正用科技造福人民。

像人类大脑一样,城市大脑也要千城千面

当前,城市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在中国,东部沿海、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差异非常大,但科技的发展又带有普适性和普惠性。那么,未来的智慧城市是“千篇一律”还是“千城千面”?李浩浩指出,城市大脑与人类大脑是一样的,虽然获取外来的信息可能是相同的,但不同的城市大脑设计理念导致加工信息后形成的分析和决策是不一样的。在城市场景下,每个城市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不一样,老百姓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千城千面”是必然的。

以海淀区为例,城市生态环境是老百姓比较关注的话题,民生建设需要精细化的城市治理和城市服务;但是在一些资源型地区,城市大脑首要解决的是如何给传统产业赋能升级,如何确保生产更安全、产能更高效;而对于一些旅游型城市,城市大脑的首要任务是帮助打造综合生态,不但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此停留、消费,还要吸纳更多的人才和资源实现多元发展。“所以,城市大脑的建设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好当地面临最重要的矛盾。”李浩浩解释道,“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科技力量的参与,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付英波对智慧城市建设“千城千面”的趋势表示赞同,并认为“靶向性策略”——以场景需求和问题求解为牵引是有效的。他还指出,虽然每个城市的应用不尽相同,但在技术实现的过程中仍可以找到有共性的应用需求,沉淀出相对通用的解决方案;重要的是积累好的样板、好的经验,未来面临新的问题或场景,可以实现乐高积木组合式的复制和创新,实现为更多城市赋能。

城市级操作系统仍在起步阶段,未来发展需要多点发力

在全国多个城市和地区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中,海淀城市大脑是其中的佼佼者,“但还远未建成城市级操作系统的智能。”李浩浩强调,“我们今天的城市大脑更像是处在襁褓阶段的婴儿,刚刚开启了它的智慧化进程。” 那么未来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中,要补齐哪些短板呢?

付英波从数据、算力、算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城市大脑的建设,首先就是要感知城市,把整个城市由物理空间到数字空间能进行孪生建设。但是从数据角度看,由于传感设备的成本问题,城市感知远未达到应有的密度和精度,“比如每个城市地下都有大量管网,是城市生存的血脉,这些管线的检修与维护直接关系到城市能否很好地应对防汛、污水治理、能源使用等问题。我希望未来五年能看到更低成本、更好的传感技术能够落地实现。”其次,算力与算法仍在相互促进中不断演进,但在国内,无论是芯片产业的发展还是操作系统的中台建设,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三,从应用的角度看,未来的智慧城市还有更大的空间需要探索和落地,“一方面是to B的经济、工业活动的生产空间,这是比城市管理更具想象力的领域;另一方面是to C的场景,包括家庭、汽车等个人生活空间,与生活品质息息相关,同样需要技术来助推变革。”

最后,李浩浩与付英波都非常认同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需要让管理者和居住者共同来定义。他们认为,智慧城市一方面是让城市的管理者,尤其是基层管理者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让城市加安全、运转更高效、环境更宜居;另一方面是让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市民都能够更好地享受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带来的便捷与美好。

标签: 城市规模 海淀城市 智慧城市 战略部署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