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开启了中国的“芯贵”时代,芯片产业链股票市盈率估值100倍起。
安集、澜起、中微这三家由留美海归精英在2004年创办的中国芯公司,已然成为A股市场最受欢迎的优质资产。科创板所创造的全新的“中国芯”的估值体系,与造富的一帮留美海归,或许标志着新一轮留美海归创业潮的开启。
科创板交易首日,涨幅最猛的安集科技一度涨超5倍,市盈率约300倍;澜起科技最高一度涨近3倍,市值破千亿,成为A股估值最高、也最为纯正的芯片龙头股;中微公司涨幅稍弱,这是因为中微的IPO发行市盈率已经达到了170倍。
这三家备受追捧的“中国芯”明星企业,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们的营收、利润与估值都不可与同期的互联网新星相比。但十年的成长酝酿期过后,他们都在各自的芯片细分领域实现了爆发式的成长,并成为“中国芯”长征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从主营业务和产品来看,这些“中国芯”在他们所在的市场都是独一无二的,打破了国外公司对中国芯片产业的“卡脖子”局面,并在国际市场上,叫板细分领域的全球霸主。
安集微电子,是国内目前唯一实现高端化学机械抛光液量产的半导体材料企业;澜起科技,在服务器内存接口芯片领域独步天下,2018年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美国企业IDT;中微公司推出的芯片介质刻蚀设备,已打入台积电的7nm、10nm量产线,做到这一点的全球只有五家。
又一轮留美海归创业潮,或已由科创板开启。
留美海归的“中国芯”创业
2004年是一个独特的年份, 7月22日科创板上市的中国芯明星悉数登场,安集、澜起、中微,在当年的上海市先后成立。
澜起科技的创始人杨崇和,早年在美国国家半导体、IDT等工作五年后,于1994年率先回到了国内。在当时的IDM厂上海贝岭工作三年后,杨崇和离职创业,时逢“909”工程华虹NEC在上海落地,杨崇和等人创办的新涛科技得到了华虹负责人的赏识,拿到了中国芯片业、也是中国国资对外的首笔风险投资。
2000年,国家出台了扶持集成电路产业的18号文,此后,海归回国创业潮大爆发。当年,前德州仪器“建厂高手”台商张汝京在上海成立晶圆代工企业中芯国际,带来了大量有留美、留韩经历的芯片人才。
中芯国际成长速度极快,2005年已成为全球排名第三的晶圆代工企业,这为归国的一批芯片人才提供了成长环境,并带动了一批上下游的芯片产业链企业。
安集的创始人俞昌,先后在美国的芯片大厂美光、摩托罗拉以及半导体材料公司Cabot任职,2002年回国之后,即在中芯任职研发处长。在中芯工作的两年使俞昌认识到半导体材料的重要性,2004年,俞昌离职创业,创办了安集,转为国产厂商提供国产化的半导体材料。截止2018年底,中芯是安集的最大客户。
中微的创办人尹志尧,先后在全球顶尖的半导体设备厂泛林、应用材料任职,是89项美国专利的主要发明人。2004年,尹志尧回国创办中微,其设备主要也是向中芯供货。
杨崇和在2004年离开已被收购的新涛科技,创办了澜起科技。不同于安集、中微倚傍中芯等国产厂商展开的国产化替代模式,当时的澜起一头扎进了机顶盒芯片的蓝海,同时也在2006年拿到了英特尔的投资,另攻技术难度较高的内存接口芯片。
“大龄”芯片创业者
安集、澜起、中微三家“中国芯”企业的创办人履历、背景和创业路径,基本上代表了中国芯片创业二十年来的经历。
在巨头林立、主流市场已被瓜分的情况下,作为后进生的中国芯片创业者,需要融入主流的芯片产业链,抓住一个高技术、高毛利的细分市场,才能建立同时具备稀缺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商业公司。
但研发出来一个爆款、推上市、赚大钱,对于芯片创业者来说困难重重。一位知名投资机构半导体业务负责人表示,芯片的链路从洞察终端需求、设计版图、流片到量产,每一个环节都非常专业,且面临国外公司知识产权的重重壁垒。国内有完整的海外芯片产业经验的人少之又少,等他们出来创业,一般来说都要40岁以上了。
俞昌、杨崇和在46岁创办了公司,尹志尧在60岁创办了公司,等到科创板上市,他们又等了15年的时间。
与“大龄”的芯片创业者相比,中国的互联网海归创业者要幸运很多。
梁建章30岁创办了携程、李彦宏32岁创办了百度、张朝阳34岁创办了搜狐…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他们所创办的公司先后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上市,到了46岁的时候,梁建章辞去携程CEO职位,张朝阳都快处于半退休状态。
芯片与互联网创业的差距,整整隔了一代人。这源于芯片与互联网在生产、消费链路上的本质差别。
一枚芯片做出来,面临的是全球市场的竞争,同时也需要电子整机市场的配合,当中国的芯片后发者进入这个市场的时候,巨大的知识产权、人才、市场的门槛已经摆在了眼前,突破这些门槛的代价不菲。台积电对中芯的两次诉讼、国内某手机SoC芯片项目的数次波折都说明:即便是大家伙,也难以轻易突破芯片行业的高壁垒。
海归回国创业新趋势
科创板的造富效应是非常明显的,频频刷屏的科创板富豪榜单中随处可见芯片公司的高管。
纵观这些榜上有名的芯片公司的高管,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他们大部分都有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其中又以美国居多。千禧年之际,他们纷纷回到中国,跟随领头的企业家开启了“芯”的征程。
上述半导体投资人对投中网表示,随着科创板的造富效应显现,会有越来越多的芯片从业者回到国内创业。伴随新技术的更新换代,一些海归在海外学习、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
选择继续在芯片行业深耕。新兴的AI、自动驾驶、光电显示等,现在都随处可以见到海归派创业者的身影。
如同2000年时的“18号文”一样,顶层设计的制度、政策激励对于技术创新的驱动是显著的。
无论是在互联网,还是在芯片硬科技,中美资本市场对于中概股的估值都是存在倒挂的。但互联网的估值红利正在消失,小米、美团等相继破发,取而代之的是中国芯居高不下的百倍估值基准。
这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根本转向。在吃完了人口红利、市场红利之后,中国开始往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上游进军,吃技术红利。
一位资深的芯片业内人士表示,由于我国芯片产业存在的高达30万的人才缺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海外完整产业经验的芯片从业者和领军人物,将继续在中国硬科技往上爬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这意味着又一波海归创业潮即将到来。不过这次的创业赛道,换成了以芯片为代表的硬科技。(文/杨健楷 来源/投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