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互联网 >

无人化作战不再是科幻

解放军报 | 2018-10-09 15:12:40

引言

随着世界新军事革命的蓬勃发展和作战实践的强力催化,各型无人平台相继走出实验室,脱下科幻外衣,大量进入军事领域,并在近几年的武装冲突与局部战争中大显身手,成为撬动战争形态发生革命性变化的重要支点。无人化作战已经到来,只是其运用形式和功能发挥尚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面对挑战,如何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已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并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

未来已来——直面无人化作战的强烈冲击

有学者指出,“在不久的将来,战场上将会活跃着数不清的无人化兵器,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军’,并占领未来战争的制高点”。从贝卡谷地之战中“猛犬”无人机初露锋芒诱敌,到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中“猎人”“魔爪”各型无人平台批量入列参战,再到近年叙利亚战场上“平台”-M和“阿尔戈”武装突击无人平台清剿IS据点战场攻坚,这些作战实践无不充分说明,无人化作战已经步入战争舞台。

从弱智能到强智能。无人平台能否主导作战,关键看能不能实现“类脑、仿人、聚智”,也就是像人类那样具备逻辑思维和决策能力,从以人控为主的弱智能平台跃升为自主行为的强智能系统。从当前来看,自主深度学习与类脑计算技术、自主控制与协同控制技术、脑机接口与控制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等将取得实质性突破,无人平台即将拥有一颗智能“芯”,具备自动规避、自主导航、自主飞行控制、自动敌我识别、智能决策和武器投放控制等多种功能,实现作战能力质的飞跃。有资料显示,美军无人作战武装旋翼机(UCAR)已经能够在无任何监督协助的情况下,对特定战场空间的敌我意图进行推理、优选作战目标,并由个体完成任务规划,距完全自主的终极目标仅一步之遥。

从“蜂群”到“族群”。“蜂群”战术强调基于低成本的群体优势发挥,协同执行攻防任务,以数量优势压制敌人。这种战术创新丰富了饱和式突防、消耗式防御和掩护式机动等新理论。但是,构成“蜂群”的这些无人平台技术水平大体相当,通信网络标准化程度高,战术行为统一规范,同构特征突出,一旦在反制技术上有一点被突破,就可迅速波及所有作战单元,造成整体毁伤。因此,由多类异构无人平台组成的无人族群作战正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未来,基于更高智能水平的无人平台族群作战,通过多类型无人平台的差异性组合运用,限制敌反制手段的实际效果,整体生存能力更强;由平台自带智能系统进行自主决策和任务分配,集群中性质、用途各不相同的无人平台合理配置、密切协调配合,形成优势互补、功能耦合的体系作战效能,更适应复杂战场以完成多样化的作战任务。

从新质力量到主控战场。无人平台的出现是推动作战样式蜕变发展的催化剂,而要实现战场无人化,必须与有人作战平台进行角色转换,从出其不意的“奇兵”演变为主导战场的“核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能力的快速提高和战场上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无人平台逐步从具有“杀手锏”意义的新质力量转变为可以决定作战胜负的主体力量。以无人机为例,就已经从最初的侦察与通信功能,发展为今天的集战场监视、目标定位、指挥控制、电子对抗、精确打击与战况评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无人平台由伴随支援到直接参战、由辅助作战到主控战场的趋势已日渐明晰。

嬗变在变——把准无人化作战的时代脉动

1917年,世界上第一架无人驾驶遥控飞机的出现,就已经开始孕育无人化作战的胚胎。经过百年的发展至今,无人化作战已经快速步入战场。准确把握这场变革带来的新变化,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必然选择。

重构智能化无人新体系。新型武器装备出现之初,通常“挤入”原有力量体系,并在技术创新与实践催化等因素作用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进而引发力量体系质变。无人平台,已经走过最初的模拟控制与数字控制阶段,进入以人工智能、微电子、自动监控、导航定位和仿生等技术支撑的智能化与类人化阶段,对原有作战力量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以高智能化无人作战系统为主导的作战力量体系呼之欲出。有资料表明,到2025年,俄军无人平台装备将占整个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的30%以上;到2030年,美军地面作战平台60%将实现无人化。

开辟颠覆传统的新领域。长期以来,人的生理极限始终是制约作战时间长短与作战空间广延的重要因素。而无人平台的出现及其广泛运用,使极限突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从作战时间看,无人平台没有工作周期,不会感到疲劳厌烦,能够持续不间断地遂行各种作战任务。就作战空间讲,无人平台不受核生化等恶劣环境影响,还可进入太空、深海、极地等生命禁区,使空间领域极大拓展。国外在研的海底无人潜航器能够在深海潜伏数年之久,美军“回声航行者”水下潜航器可以潜至水下3300米,X-47B无人战斗机已能够自如进入临近空间。可以说,无人平台的应用正在深刻改变传统战场时空认知,人类思维所及领域与无人平台所达地域都可能成为战场。

拓展作战目的实现新途径。嵌入人工智能技术的无人作战系统,不但改变了力量体系,而且成为分布式杀伤理论提出和丰富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将最终创新作战目的的实现途径。美军“SoSITE”计划提出“在有人和无人平台网络之间分配杀伤链,在性能和费用之间取得平衡;使用开放系统架构,在有人和无人平台上快速集成先进任务系统;实现作战人员管理下的自主,适配分布式的效果;系统多样性提升与降低脆弱性,提升系统适应性”等关键技术指标。可以说,无人化作战平台的出现,有力推动了有人与无人平台之间的体系兼容,并最终带来制胜途径的颠覆性变化。

催生“制智权”争夺新样式。当前,人的智能越来越多集成于软件之中,并嵌入到无人武器系统,使其具有了更高的智慧,成为能够自主思考、分析判断、自动发现识别和打击目标的智能武器。2015年,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与IBM公司共同研发的低功耗神经形态芯片“TrueNorth”,已经能够用于深度学习与类脑计算,是实现了智能层次的超级脑。可以预见,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过去那种需要人基于不断变化的战场态势进行分析判断、进而定下决心、组织实施作战行动的决策过程,可能会随着内嵌预置智能“芯片”的不断成熟而淡出战场。人与人之间激烈的智力对抗,将演化为基于“芯片”的“制智权”争夺。

衍生非对称运用新方式。攻防历来是作战矛与盾的孪生体,正如坦克的产生会催生反坦克武器的出现,飞机的发明会助推防空武器的问世一样,无人化作战与反无人化作战之间也是如此。当无人化作战逐渐成为战场主导时,无论是优势一方为保持主动,还是劣势一方为改变被动局面,都会千方百计实施反无人化作战。无人化作战与反无人化作战之间的交锋将日益激烈,进而催生作战的非对称运用新方式。2011年,伊朗“牛刀小试”就轻松俘获了美国RQ-170隐身无人机;而今年1月以来,俄军在叙利亚战场上应对无人机攻击的举措,更是描绘了无人化作战与反无人化作战的基本场景。

阶跃要跃——探寻无人化作战的应对之策

无人化作战时代已至。面对变革,亦步亦趋、甘于追随绝非上策。我们必须瞄准打赢未来战争,牢牢抓住机遇,紧随第四次工业革命、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坚持跨越式发展,努力赢得先机。

重视技术研发环境培育。人工智能技术是未来无人平台的核心支撑,只有在这方面取得技术领先,才有可能在实战中胜敌一筹。应将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置于国家和军事发展的战略高度,着力加强研究;对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资源重组,为技术研发提供雄厚物质支撑;加大人工智能军民融合力度,形成人工智能技术开放融合、创新发展的崭新局面。

构建体系发展标准规范。未来战争胜在体系、赢在设计、成在标准。应制定明晰技术标准,尽快实现以标准的手段带动智能无人作战系统的蓬勃发展;构建规范战术标准,为无人化作战具体行动提供重要指导依据;设计全新交战标准,建立多层级的交战规则体系,规范无人平台交战行为。

建立无人化作战理论体系。当前,建立无人化作战理论体系尤为紧迫和必要。应聚焦破解人机结合的无人化作战方法要领,从理论上解决由“有人为主、无人为辅”向“无人为主、有人为辅”转变的认知问题;构建基于高度自主可控无人系统运用的理论体系,积极探寻无人化作战高级阶段即智能化无人作战的制胜机理、特点规律等;前瞻设计作战概念,以概念创新引领技术研发、体系重构与战法创新。

夯实人才队伍基础支撑。人是战争制胜的决定因素。应着力提升无人化作战队伍的战技术素养,形成理论技术双轮驱动、共同提高的局面;专非结合拓展无人化作战队伍的培养渠道,实现依托院校或机构、基地等进行专业化培养与依托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等进行非专业化培养的局面。

探索作战能力生成模式。无人化作战能力的生成,必须与装备和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应聚焦能力生成找准装备研发需求定位点,将装备研发融入整个联合作战设计的“大棋局”中,统一规划、科学设计,校准装备研发的思路和方向;瞄准能力聚放调整军事训练着力点,充分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依托实验室进行模拟仿真训练,使装备研发和实战训练能够真正联在一起、融为一体。(闫振生 张学辉)

  • 标签:中国观察家网 中国综合门户网,商业门户网站,新媒体,网络媒体,新闻,财经,体育,娱乐,时尚,汽车,房产,科技,图片,论坛,微博,博客,视频,电影,电视剧

相关推荐

媒体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