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宏观 >

沈寶宏:入微而知秘。

互联网 | 2023-08-16 17:24:00


(资料图片)

文字 |「誰最中國」

圖片|「U+」

西方有一个谚语叫做:伟大均源于细节

在好莱坞,你如果想卖一个“故事”给制片公司,需要在15分钟内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给他,不仅有故事,还需要足以打动人的“细节”。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种境界叫做“入微,就像《芥子园画谱》中所描绘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入微”是一个大境界,丝毫之间却意味着千差万别,巧也在丝毫,妙也在丝毫,奇也在丝毫。入微而知秘,在“微”的美学意识之下,好像一切秘密都无法遁形,无法藏身。

“U+”联合创始人、设计总监沈宝宏在小时候,做木匠的父亲对他说:“桌子的边最舒服的弧度是麦杆的圆弧”,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并成为他日后反复揣摩的尺度。而“知秘”二字,也便成了解读他设计生命的好奇和密码。

在沈宝宏的山东老家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叫做:“章丘的铁匠,沈家的木匠”。但“沈家木匠”的名号并没有带给小时候的沈宝宏多少荣誉。

那时候,他铆足了劲学画画,在下过雨的土坑里画,大半夜干活回来要画,睡稻草要画,啃树皮也要画,就是为了逃离那个小山村,逃离世代木匠的命运。

多年以后,他回忆那股劲头,“感觉就像你是个犯人啊,这个事情完成了以后,就可以不判你死刑。”

他终于如愿以偿,拿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还记得离开前的那一晚,月亮特别大,一半照着他的欢喜,一半照着父亲的哀愁。

沈家的木艺,工细活好,好看趁手,是十里八乡都知道的事。所以人们甘愿排一天的队,多花三成的钱,也要定做沈家的犁锄、沈家的桌椅。父亲希望兄弟二人中有一个能继承这门手艺,哥哥考出去了,他就把寄托放在了二儿子沈宝宏身上,但现在,二儿子也要走了。那晚,父亲的叹息淹没在了少年的喜悦里。

茨威格说,她那时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或许,当时的沈宝宏也还太年轻,他不会想到命运山重水复,最终做回自己时,还是成为了一名木匠,并创立了家居美学品牌:U+。这就像所有的宿命一般,拼命地希望与父辈不一样,但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忽然发现,自己与父亲越活越像……

1989年,沈宝宏毕业于山东青岛工艺美术学校。之后,便在济南做了一名室内设计师。

20年磨一剑,最初的少年终于在向往的城市打下了一方自己的江山——像父亲的木工活一样,他的设计有了远近的口碑,还开起了自己的室内设计公司。

然而,他却开始日渐感到一种审美的慌乱。

那几年,人们对于欧式有一种狂热的追逐,很多地产商迎合市场,甚至干脆把欧式建筑的元素直接复制过来。

看着那些不加思考的模仿与移植,那些用玻璃钢仿制大理石质感的虚假罗马柱,沈宝宏感到十分痛苦,“这批人把中国的美学糟蹋得一塌糊涂,这个东西其实和我们的根子里边一点关系都没有,这种赤裸裸的文化移植对我们是挺伤害的。”

曾经一度,只要是欧式相关的一些空间设计,沈宝宏都会非常排斥。但作为一名室内设计师,他自己根本无力掌握审美之船的走向。

他直觉未来中国的生活方式一定不是这样的,一定是和自己的基因、自己的文化有关系的。

那是在2007年,某原创服装设计品牌在济南开了第一家店,他和合伙人谭晓慧去看过之后,隐隐察觉到了那条通往未来的秘径,“我得研究家具,研究未来中国人的生活,我们到底应该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他决定重新出发。

2007年,一间废弃的图书馆,一场与木头的婚礼,沈宝宏郑重许下承诺:要和木头永远在一起。2008年,U+成立,专事中国人的家具。

他是木匠的儿子,兜兜转转,又跳回了自己的命运。这一次,父亲笑得眉眼舒展。

不过,做家具这件事要难得多,就像他形容的,“如果说室内设计是一篇中篇小说,几万字,那产品设计就是一首诗,你写中篇小说可能好写,但是写诗就不一定了,它需要你对每个字的控制与把握都十分精准。”

木是材料,是语言,也是对手,是朋友。要让其造物达到诗一般的凝练与精准,必要了解每一种木独有的性格。

他自小便熟悉的老榆木,味偏甜,容易吸引树虫,会遗留很多天然痕迹,虽然极具艺术个性,却也会限制设计的介入,无法实现量产;相比之下,北美胡桃木是绝佳的选择,它的颜色醇厚,分量趁手,纹理漂亮,很适合标准化的生产;

再者如水曲木,有泼墨山水般的纹路,用于桌、案等大面积的着色产品再适宜不过;柚木因油性足,越用越亮,适合做椅子、小几等人常摩挲的物件;

还有乌木之硬朗、枫木之细腻……在数不清的交手与试错中,沈宝宏熟识着每一种木的特性,也能顺势控制它们或开裂,或变形的小脾气。

枫木茶桌,2013年

如意椅 | 乌木,2013年

在沈宝宏眼里,每一块木料都是有生命的。它们从土地中孕育,岁月、天光、雨露,镌刻在它们生命的纹路里,或几十年,或几百年,方成长为独一无二的木材;当它们被做成家具时,生命的能量其实仍在延续,与人们的生活相融相依。

所以对于木,沈宝宏常是抱着一种慎重、珍惜的心情。有时在车间,师傅因为误操作浪费了一块木料,他都会心疼不已。

“U+”很多家具的结构都做得纤细,也是出于对木的善意,“截面只要满足它需要的强度就够了,不需要大一毫米,大一毫米都不善意,都是对于木材的浪费。

四季双人沙发、妙境玄关柜、听园茶桌,四季椅 |黑胡桃木

《考工记》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从做回木匠的那一天开始,沈宝宏决心在木头这件事上死磕到底,那是他的善意,也渐渐成为他的底气。

常有家具的同行对沈宝宏说,“沈老师,我们家具不能卖到别的区域。“

“为什么?”

“你看这个桌子,它就是会开裂,会变形。”

在沈宝宏看来,这些都是“经络不通”的缘故。他早已将自己修炼成了一名“老中医”,只需看一眼家具开裂的方向,就知道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你会发现人的身体,特别的自然和统一,比方从某个骨节开始,每一个环节,它都会非常顺畅走下来。家具跟人的身体一样,也是有经络。它是各种关系的和谐,从一开始的节点到最后的结束,一定是一气呵成的。如果家具哪个地方‘啪’的一声断了,你肯定会觉得那个地方不对。”

家具的经络是美学层面,也是结构层面。美学的经络顺了,则看上去气韵流畅,是为“顺眼”;结构的经络通了,就不会出现开裂、变形的问题,是为“耐用”。

经络的走向,隐现着刚与柔的智慧,落于榫卯之间,完成着转接的巧妙。刚处当果决坚韧,如松如钟,才能支撑起一件家具的骨骼;柔处当收缩自如,如水如风,才能在气候与湿度的变化里获得坦然的自由。

当洞悉了所有细节的秘密,便可用第三只眼看见因与果、知与行之间那根微妙的线,自然就会生长出一种笃定与自信。

若是有人问沈宝宏,“U+的家具能卖到南方和北方吗?”

他会说,“U+的家具全球都可以卖”。

“不开裂不变形?”

“木材本来就可以变形,你掌握了它的特性,掌握了它的结构,你就可以控制它的情绪,控制它所有的不确定性,就可以游刃有余做设计,甚至你的造型,也可以很大胆。”

如庖丁解牛,手起刀落,行云流水,不差分毫。

U+的家具很中国,不是表面的符号的中国,而是骨子里很中国。第一眼看,会觉得有一种亲切感,那是文化的亲切,精神的亲切,生活的亲切,但同时,它亦有着很现代、很简约的造型,不会让人觉得与当下的生活有任何隔阂。

要做出骨子里的中国,必经过一番深入根源处的思量:

中国人的桌当具有怎样的尺度?

中国人的椅要具有怎样的气场?

中国式的沙发为什么一定要仿照西方?

中国人的家具当蕴藉怎样的精神底色?

U+西安生活美学馆

破解的密钥就在对于生活细节的入微体察中,就在身体每一个部位的微妙体验中,就在无意识的文化习惯中,就在独一无二的审美体验中……

他观察饮茶的每一个动作,哪里因配合家具而变得姿势不美,然后重新定义了茶桌的高度,680公分。

按照国际标准,桌子的高度应该是740公分,宜伏案办公;茶几通常的高度是480公分,手将茶壶高高拎起来,有仪式感;而680公分,是充分考虑了人提起茶壶时手腕的高度,是更自如的状态。推出之后,这个尺度果然很受人们的喜欢。

他甚至重新定义了沙发的形制。西式的沙发软塌怠惰,中国的传统坐具端庄硬朗,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

便做“拢月”,做“若谷”,于传统木制框架的基础上搭载软体,“既保留了中国木制坐具的筋骨,又具有沙发的舒适包裹感。”

“山丘之歌”是一次更大胆的尝试,做了全部的软包,骨骼却依旧硬朗,是诗意的山丘,所有弧度的转折都经过反复的揣摩,入座不觉,与身契合。

“拢月”沙发椅

“山丘之歌”沙发

他找回了中国家具的诗情与浪漫。

如“明月”小柜,开合之间,如见月圆月缺,如有清风徐来;如“四季”小桌,瓜果李枣,四季如常,如常欢喜;如“如意圈椅”,至简,至美,沉淀着从岁月中打捞的温润……

以家具为原点,沈宝宏一点一点构建起理想生活的状态。“山水间一草庐,树影下一竹席”,如隐,如现,如是自然,“我一直试图将这种‘生活状态’注入当代家具的设计之中,试图用一把椅子,一张桌子,再现中国人传统生活里的‘幸福基因’”。

是这样的“U+”,是在展会上让米兰理工大学的教授惊叹不已、写入案例的“U+”,是被许多身在国外的同胞人视作骄傲的“U+”,也是已经融入许多中国人生活的“U+”……

沈宝宏以一枚宋时的斗笠杯做美学的起笔,领悟极简而雅,妥帖而美;又拥万古山河入怀,管它唐宋明清秦汉商周,都化为家具中的文化索引;如今,他又往前迈了一步,融西方元素为己用,消弭着边界……

每年5月底到8月底,差不多四个月的时间,沈宝宏会住在工厂。设计、打样、出品,心无旁骛,一气呵成。

2020年3月,U+的工厂搬到了距离济南市区50多公里的齐河县,从最初10个人的部队大院,到现在已经是1.5万平方米的现代厂房。

工厂周围都是山,近乎荒凉的安静,沈宝宏却很喜欢。5点起床,跑步5公里,洗澡,做饭,画设计图,与木材切磋,平静规律的生活节奏让他心思澄明,“只有回到创作中,我才知道我是谁。”

U⁺2008年老工厂

U⁺ 2009年新搬迁的工厂

原来他在电脑上画设计图,放大缩小操作方便,但虚拟的屏幕也隔绝了人与物之间最直接的感知。现在他通常是在一块非常大的画板上去完成设计,图与实物1:1大小,心、眼、手合而为一,瞬时的灵气暗涌也就贯通到了设计图中。画完之后,看一眼哪里不通畅,就直接在图上调整,反而更准确。

这么多年与家具厮磨,沈宝宏早就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这么大的家具,我的眼睛能看见1mm的偏差”。因为判断的精准,他的设计很少需要进行反复的打样测试,有些甚至可以略过打样,直接进行生产。

这是他多年来与工人们形成的信任与默契。别人没克服的技术难题他们去钻研,别人达不到的工艺精度他们去要求,慢慢地,成了U+工厂的标准,成了U+工人的惯性:从不因工艺去局限设计,反而会因为出现新的挑战而兴奋。

这种配合自如的状态当然也基于设计者对材料和工艺的把握,“一定在工厂里做大量的生产经验和实践经验的时候,做设计才能游刃有余。

沈宝宏的女儿在一家设计公司实习,有时候出了设计图想要打样,师傅一句“不行”就把她难住了。她来请教沈宝宏,“爸,你看我这个东西能在工厂解决吗?”他看一眼,“这个太简单了,这是很基础的东西。”

他希望女儿也能到工厂中实习。关于这一点,他说得坦诚,“设计是有技巧的”,这个技巧就来自于对材料、对技术的掌握,否则就像一个战士不了解手中的武器,将创意的一票否决权交到了别人的手上。

沈宝宏不觉得自己是有天赋的人,“我要有天赋的话比现在做得更好,我可能会有更多优秀的作品呈现。我只是老天给我一点点饭吃吧。”

他用99%的苦功夫,建起了自己的壁垒。

“不像生意人”,是很多人对U+团队的评价。大约是因为每个人都抱着把这项事业长久经营的态度,而少了一份急功近利的心思。

15年里,U+一直保持着这样的节奏,日拱一卒,不急不缓。

曾有一位离职的员工,说起自己多年前在U+工作过一个月,“去了以后,沈老师给了我很多书,也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安排,效率太慢了,所以我受不了,就走了。”

也曾有人对沈宝宏说,“U+错过了一次非常好的挣钱机会,比方在5年前扩大了规模,扩大了生产,可能你现在从资金实力上比现在要大得多。”

沈宝宏仔细想想,觉得不是这么回事,“总是需要有一些人去坚守、坚持,做好一件事情。你看很多迅速扩张的企业,其实都是泡沫,经不得一点的风险。”

U+就像一棵树,用15年的时间,把每一条根须都扎到了极深的土壤里:材料是根,工艺是根,品质是根,文化是根,美学是根……它以自然的节奏,稳稳地生长,任他风兮雨兮,自是岿然不动。

“我们看似慢了,但是做得很扎实。整个疫情期间,我们几乎没受任何影响,实际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销售还以20%的速度在往上增长,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的根基。”

U+济南

在这个匆匆又浮躁的时代,“U+”却始终信奉慢而长久的力量。

在“U+”的招聘信息上写着: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希望你找到一个想要坚持、喜爱的事物,并把它当做事业来发展。

在“U+”的展厅,从来都不会用假花做一劳永逸的装饰,每个季节都会选择新鲜应时的花,融入整体空间美学。

在“U+”的团队中,有很多是从2008年U+成立之初就加入的伙伴,做过“U+”第一把椅子的师傅说,“这里的老板人挺好,就一直在这干下去了。”

“U+”的家具,也有一种“静气”,与之久处的人,心境都会慢慢沉淀下来。

……

U+ 郑州

沈宝宏说,“生活的场景就是精神的样子”。“U+”的家具所营造的生活场景,就像是一个时间流速的扭转场域,它在慢慢中积蓄着自己的力量,也让走近它的人,都慢慢慢下来。

慢慢而定,慢慢而清,慢慢而深。慢慢,似是逆行,转过身看,或许才是正解。

沈宝宏说自己是一个“不太能放松的人”。

早年是因为不想认命的紧迫,投入家具这一行后,是因为最初不熟悉,一直抱着如履薄冰的敬畏;直到这几年,越做越熟悉,他开始试着让自己放松下来。

穿柔软的鞋子,无拘束的衣服,是给身体释放的讯号。设计上也是一样。

2021的“设计之春”,他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设计,有些温柔,有些跳脱,有些童趣,不像以往的“U+”。“我觉得U⁺过去有很多家具像中国旗袍,有仪式感,而如今的设计更放松了“。

以前,他是某种抱着“中国也可以”的信念,在传统和当代之间找到了“中和之美”的答案;今天,他不再拘于传统,开始将世界性的语言融入自己的设计中。

比如,“出云”沙发,解构了荷兰设计师利特菲尔德著名的“红蓝椅”,用东方的审美重新去诠释它。

“小驻”直椅,是从民间的小竹椅得到灵感,置于阳台,透着小小的可爱的情趣。

“出云”沙发

“小驻直椅”

曾经,丹麦设计大师汉斯·瓦格纳从明代的圈椅,演绎出经典的“Y”型椅,风靡全球。沈宝宏也希望从从世界文化中寻找灵感,创造出这个时代的的经典。

但不管设计元素如何变化,骨子里的东西都没变,就像他永远是木匠的儿子,他怎么也改不掉浓重的乡音,他要做的,一直是中国的当代设计。

中国的,可以很世界;世界的,同样也可以很中国。这是沈宝宏又一阶段的修行。

沈宝宏记得很清楚,小时候父亲握着酒瓶打磨家具的棱角,告诉他,以麦秆粗细的1/4圆做转角弧度,是手触摸时最舒服的状态。直到现在,“U+”的家具都是按照这个尺度去做的。

有些秘密没有道理,却会在入微之时渐渐显现出来。像是用木头的智慧,像是“U+”家具的美,像是某些契合人身体的尺度——这也是中国人造物的独一无二之处。

主编| 海丰

编辑|柚子

图片鸣谢:U+

标签:

  • 标签:中国观察家网,商业门户网站,新闻,专题,财经,新媒体,焦点,排行,教育,热点,行业,消费,互联网,科技,国际,文化,时事,社会,国内,健康,产业资讯,房产,体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