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澳大利亚老师林莎莉:三十年中国情愫 北京是第二故乡
作者 顾时宏 罗文俊
2023年悉尼家庭博览会上,挂着一幅“梅开五福”中国传统水墨画和康熙墨宝“福”字复制品的展位尤其引人注目。热情、充满感染力的笑声和“哪里哪里”的地道普通话,是展位主人林莎莉(Sally Lean)留给观展者的深刻印象。
(相关资料图)
展会结束后,这位地道的澳大利亚人用流利的中文向笔者讲述起自己近三十年的中国情愫。
1993年,在位于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专业修习了中国文化和历史后,林莎莉第一次来到中国交流学习。从一国首都到另一国的首都,林莎莉说自己很自然地对北京有一种好感。她回忆起第一次坐黄色“面的”观赏北京风景,“我激动得哭了,北京就像我的第二故乡”。
2008年,林莎莉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为澳大利亚媒体的记者担任翻译和顾问。(受访者供图)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期间,林莎莉结识了中国朋友陈丽(音译)。她俩在2019年底于悉尼重聚时,陈丽还穿着三十年前林莎莉送的印有悉尼海港大桥和长城图案的文化衫。
2000年,已经回国的林莎莉收到了中国和美国两所学校中文教师的工作邀请。“教中文当然要去中国。”林莎莉说,自己辗转广州、香港和北京等城市,在中国一待就是十四年。
从国际学校中文教师到教学总监,让她最有成就感的是参与北京市朝阳区教委中外合作教学项目。林莎莉说,她带领20余位外籍教师加入人大附中朝阳分校等13所学校的英语课堂,和中方教师一起备课并进行团队教学。
经过三十多年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积累,林莎莉形容自己在中国的工作生活“十分舒适”。“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在谈到自己最爱的中国电影《红高粱》时,她兴奋地唱了起来。
“我不只生活在外国人的圈子,而且更广泛接触中国社会、结交中国朋友。”她回忆说,自己去过北京潘家园挑选中式梅花雕刻家具,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跟随澳大利亚媒体走街串巷寻找市井气十足的下棋大爷,还会花三小时化上京剧妆容体验拍照。
2004年,林莎莉在北京工作之余化上京剧妆容拍照体验中国文化。(受访者供图)很多人都难以将白皮肤、金头发的林莎莉同“中文老师”的身份联系起来。家长们第一次见到孩子们口中的“林老师”时,都会感到诧异:“怎么是‘老外’在教中文?”但孩子们都会解释说:“林老师教得很好。”
有一次去北京秀水街购物时,林莎莉询问老板一件衣服的价格。老板告诉她:“二百五十元。”熟悉中国俗语的林莎莉回了句:“谁是‘二百五’?”林莎莉知道老板或许无心,但她的反应着实让老板大吃一惊。
林莎莉说,当初教授自己中文的老师多已退休,而现在能熟练掌握中文的澳大利亚本地人其实并不多。面对自己挚爱的中文教育事业,林莎莉说:“我们当然需要中文母语者将学生带入更高的学习阶段。但在启蒙时期,或许掌握汉语的澳大利亚人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如今,林莎莉在悉尼开设了一家名为“Lean in to succeed”(走向成功)的线上教育机构,提供青少年领导力、公共表达和亲子沟通能力的训练,主要面向华人等群体。
因为需要照顾年迈的父亲,林莎莉回到了澳大利亚。很多中国朋友都在问她什么时候才回中国,她说现在还是尽孝为重,也期盼着有一天能重返“第二故乡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