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问刘伯温:“你认为谁适合做丞相?”刘伯温一惊,心想这是一道送命题,回答不好脑袋搬家!然后就和朱元璋故意绕弯子,就是不提自己人。
朱元璋25岁跟随郭子兴,仅在郭子兴身边干了一年多,就看出郭子兴等几位占据濠州的大帅没前途,便以回乡募兵为由,带领淮西二十四将,南下定远,攻占滁州,自立门户。
平定滁州时,李善长投靠朱元璋,朱元璋赏识他,让他做了大总管,比作自己的萧何。洪武三年封功时,授李善长为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并授予免死铁券。当时封公者有六人,而李善长位居首位,尊荣无人可比。
(资料图片)
李善长外表宽厚,但内心却爱嫉妒,待人苛刻。尤其被封国公后,变得目中无人,但凡有人冒犯了他的权威,马上就会遭到轮番弹劾,结果人人惧怕李善长,而李善长更加傲慢,朱元璋对他也开始反感。
一天,朱元璋单独召刘伯温,把李善长的缺点一顿数落。刘伯温明白,李善长树大根深,皇帝说李善长不好,但自己不能随意附和。便劝说道:“善长虽有过失,但他功高,威望也高,能调和诸将。”
朱元璋纳闷地说:“李善长屡次想害你,你竟为他说好话?我想改任你为丞相。”
刘伯温一惊,心想皇帝是要害我呀。自朱元璋登基后,刘伯温就窥破朱元璋有卸磨杀驴的想法,朱元璋权力欲极强,不能容忍别人和他分权,之所以一直留着丞相,就是因为大明朝初建,制度、机构还不完善,但早晚会废除丞相之职。
刘伯温赶紧磕头说:“换丞相如同大殿换柱子,要用大木,若用小木,大殿会倾倒,而我不是那根大柱子。”
后来李善长被退休,朱元璋想让杨宪做丞相,而杨宪平时对刘伯温很好。刘伯温却说:“杨宪有丞相之才,但没做丞相的气量。做丞相的人,必须有水一样的心胸,将大义、事理作为权衡的标准,不能有半点私意,这点杨宪做不到。”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伯温说:“他的气量比杨宪更小。”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刘伯温说:“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朱元璋长叹一声,说:“看来最适合做我丞相的只有先生了。”
刘伯温又一惊,发现自己又被朱皇帝给绕了。忙说:“我太疾恶如仇,又不爱处理繁琐的事情,如果我做丞相,恐怕会辜负皇恩。天下何患无才,皇上总能找到合适人选的,只是目前这几人都不适合罢了。”
刘伯温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在和朱元璋的相处中,刘伯温一直谨小慎微,明哲保身。但这次论相,在前三个回答中,刘伯温的回答可谓完美,但就在最后一局中,刘伯温说了个“疾恶如仇”,让朱元璋大为不爽,埋下仇视的种子。
淮西集团名义上的代表人是李善长,但实际控制人是朱元璋。刘伯温监察百官,却说自己疾恶如仇,那恶是指谁?这句话,定会让朱元璋暗想,在你刘伯温心中,咱朱皇帝恐怕也是那个“恶”吧。
刘伯温论相,把朱元璋提出的三位人选全都否定,虽然说得对,但做得不明智。刘伯温可以做魏征,但朱元璋不是李世民。这一点徐达做得就比较高明,徐达棋艺很高,但和朱元璋下棋每次必输,朱元璋下令不准放水,徐达虽赢了朱元璋,但棋盘却摆出“万岁”二字,朱元璋龙颜大悦。
刘伯温否定了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而朱元璋却偏偏又任用三人为相,正说明了朱元璋对刘伯温的不满,你刘伯温越说他们不合适,我越要他们做,这是在赌气。
后来,杨宪、汪广洋的倒台,虽应了刘伯温的预言,但也让朱元璋更加痛恨刘伯温。你刘伯温到处都比皇帝聪明,皇帝怎会放过你呢?几年后,刘伯温偶感风寒,朱元璋偏让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结果刘伯温吃了御医开的药后腹痛难忍,不久去世,这难道不是朱元璋故意而为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