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打响复苏开门红。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复苏,环比增速和两年平均增长处于合理的区间。总体判断,我国经济正在从复苏转向常态化回归的过程之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上表示。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刘晓光看来,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实际产出水平已基本回到长期增长趋势线;生产供给持续高速增长,产业复苏的短板领域加快补齐缺口;外贸外资延续强劲增长态势,为内需复苏争取宝贵时间窗口;消费和投资实现恢复性增长,并不断强化内需增长动力;企业绩效、居民就业、政府收入全面改善,微观基础得到深度修复;宏观经济景气程度显著回升,市场预期和信心明显改善。
展望下半年,随着中国经济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常规性扩张政策效应的延后显化、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布局和项目落地、全球疫情及经济形势的逐渐明朗,中国宏观经济有望加快完成常态化进程。与此同时,中国宏观经济常态化进程中仍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为下半年精准施策、确保常态化进程全面完成提供了指引。
“在经济复苏和基数效应的双重作用下,2021年的宏观指标会全面走高,我们预计上半年实际GDP增速会达到12.3%,全年实际GDP增速会达到8.8%。这不仅意味着强劲增长,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经济常态化进程的全面完成。”刘晓光表示。
构建新格局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呈现了较快的增长。
比如一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2.2%,是重要的增长支撑因素。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背景下下,中国供应链所带来的为全球疫情提供物资生产这个因素使中国出口大幅度上扬。
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看来,在国际形势遇到困难时,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也是个英明的决策,就是加强内循环,这个基础之上来保证“双循环”。
“双循环和外循环不是新词,在这特定时候加强内循环是有特定含义的,我们要加强底线思维,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大变局,特别是现在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重要讲的是国际关系。这种大变局情况下,我们的内循环的核心,就是底线思维。从政策工具来看,我们也要研究,在不同的节点上针对什么样的国内政策来应对。”毛振华表示。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看来,新发展格局不是简单的“双循环”,也不仅限于实现国民经济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的目的,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新发展阶段意味着我国已经处在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之上,在这个起点之上我们可以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但更重要的方面是,这意味着我国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高培勇表示。
在高培勇看来,以前我国的目标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加公平的发展,今天已经拓展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增了“更为安全”。
“在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发展和安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是一个特点。”高培勇表示。
政策发力
在常态化进程中,刘晓光建议,在总体政策定位上,2021年依然需要保持相对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组合。扩大内需战略需要向消费促进倾斜、向收入分配改革领域延伸,以改善中期预期和市场信心,完成与疫情救助政策的对接。
在王一鸣看来,进一步扩大内需战略,要是从体制机制上来扩大消费需求的问题,释放内需市场潜力,更重要的是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在增强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数字化和绿色转型等方面持续发力,来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升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财政政策方面,刘晓光建议,需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超常规积极财政政策需要先逐步向常规性积极财政政策转变,然后才是逐步回归中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在关键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上的布局,在核心产业上进行国产替代的布局,以及在出口转内销等方面的一系列布局,都需要未来财税改革的配合,需要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调整,以实现新战略与传统战略的对接。
货币政策要把“稳杠杆”作为短期宏观监管目标,202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考虑金融成本持续下降与货币数量收缩相组合的模式进行定位。
“当前,应全面推进关键性领域的改革,推进结构性潜在增速的稳定和提升,包括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保持制造业水平比重能维持在合理水平等。”刘晓光表示。
在刘晓光看来,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通过及实施的第一年,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统领下,加强顶层设计,从中央层面优化调整现有的区域发展战略以及区域发展规划,加快十四五规划项目实施和布局,发挥预期引领和跨周期调节作用。通过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布局、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布局、扩大内需战略具体举措的启动,不仅有望改善市场主体预期,也有利于替代非常规刺激政策成为短期需求扩张的基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