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如期而至,却也备受期许,“00后”开始成为大学新生主角,注定会在新生代形象的加持下成为焦点。据媒体报道,“00后”们入学时随身行囊很“空”,不少人是“空手到”,行李多用网购;电脑未必会带,但智能手机会贴身;护肤、美容产品都不缺,生活更显精致。
“移动互联网一代”“二次元世代”“独二代”,尽管“C位出场”的很多“00后”拒绝被随便定义,但时代烙印终究会在代际特征截面上留痕,这些会浓缩为各种标签。而“空手到”和智能手机、护肤品,正是“00后”们特点的微观映射:身为千禧宝宝、生于中国“入世”节点、长于移动互联网兴起时代的“00后”们,被时代所Pick(选中),享受到了全球化、移动互联网、整体性消费升级的复合红利,物质上更充裕,精神上更没有包袱感,生活方式则被网购和互联网社交等影响。
成长期与中国WTO周期叠合的“00后”们,未必缺乏开阔视野与独立精神;从小受互联网文化濡染的他们,大概对多元世界有着更深的体认和理解。饶是如此,公众仍希望“00后”学子们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画一个更大的圈子”,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拥抱这个世界。
“画一个更大的圈子”,是耶鲁大学校长彼得·沙洛维在2018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主题。他鼓励学生们踏出自己的小圈子,去拥抱更广阔的圈子,可以包罗那些与自己意见相左、截然不同的人,也包括完全超乎自己想象的人。在他看来,跟Twitter上的700个粉丝或Facebook上的1000位好友交流,看起来是个巨大的交际圈,但如果所谓的“朋友”都在展示相同的故事、思想和观点,个人的世界仍很窄,相比之下,“与现实生活中的6个朋友聚在一起谈话,可能会让你获得更加多元的观点和意见”。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00后”们,兴许每天都能接触到海量信息,信息过载、社交冗余也成了现实境遇,但这未必会不断开阔他们的眼界,也可能将人推入“算法牢笼”和“网络回音室”。
互联网研究者桑斯坦就在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因公众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往往是跟着兴趣走,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而网络也以“协同过滤”的方式,提供消费者偏爱的信息,投其所好,自动隔离了别的意见,这也会造成内闭化的信息环境。
互联网既可能是多元信息的集散地,也可能是“坐井观天”的井口。对“00后”们来说,要让自己的思维“+互联网”,也要风物长宜放眼量,努力跳出“小圈子”的价值窠臼,塑造自身的认知“广角”,多些向美而行,避免被“假丑恶”的意见气候带偏。诚如一句电影台词所说的:“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儿来的世界观?”而大学阶段的经典阅读、知识汲取与学养积淀,是构筑丰满、积极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于内心处“观世界”的方法论。
大学是个熔炉,它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还会提供更多的人际交流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以兼容并包的胸怀,更多地与人接触、倾听、互动,也是“画一个更大的圈子”的题中之义。本质上,大学之大,既在大学,也在于学生之大。而学生之大,就该“大”在胸怀、见识和视野上。
要拓展自己的视野,就该在融入现实中发现自我。心理学家帕特里夏·林维尔认为人有多面性,她称之为“自我复杂性”。她研究发现,更大的自我复杂性可以成为抵御消极体验的“缓冲器”。而呈现更大的自我复杂性的方式,就是有更多凭业缘或兴趣支撑的圈子,跟不同圈子的伙伴联结,而非靠某个圈子、工作定义自身——也就是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认知的篮子里。挣脱圈层桎梏,以包容心态去认知外界、理解他人,积极参与公共生活,丰富自身体验,也是对抗“丧”和生活无意义感的良方。
世界那么大,就该多去看看,这里的“世界”也包括精神世界。对“00后”学子来说,在静好生活外,“画一个更大的圈子”,也是一种以初心为原点的画圆,一种知行层面的跋涉。
(作者:佘宗明,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