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资料图】
推动高校体育场地开放共享,有助于缓解全民健身场地不足难题——
高校体育场地开放缘何“说易行难”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兵
近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宣布向校友和部分社会人士开放校园,部分高校也发文允许家长和校外人员入校。与此同时,四川成都和浙江宁波等地的教育部门,也先后表态将逐步推动高校恢复面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设施。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的持续优化,“大学校门和大学体育场馆开放了吗”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然而,管理机制的不足、缺乏相应安全保障措施以及专业化服务不到位等短板,一直令高校体育场馆开放面临不少困难。对此,有业内专家认为,要推动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共享,亟须正视当下所面临的困境,既要加强高校内部管理,也需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
多方呼吁“健身进校园”
近期,央视网刊发的评论文章《大学校门,该打开了》引起热议。《工人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国内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对校外人员仍未开放,或者仍采取有条件开放的措施。
上周末,记者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表示想进入学校健身,校门口工作人员称:“除非进去办事,可以找老师领进去。现在没开证明不能进入,校外人员一般也不能进去参观、健身。”在北京邮电大学,工作人员告知记者,只有校内师生来接洽,校外人员才能进入,其他情况则需要提前报批。
在首都体育学院,记者了解到,在本校办理了健身卡的社会人员能够入内,其他校外人员暂时还不能进入校园。“我以前在这里办了健身年卡,包括瑜伽、游泳等项目,目前可以进去锻炼。”一位家住学校附近的女士在校门口告诉记者。
对此,不少市民和专家都呼吁,高校应及早对市民恢复开放校园尤其是体育场地设施。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认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相对完善,资源优质,能够满足市民多项健身需求,这些场地的有效利用,可以缓解全民健身场地不足的痛点。“开放是大学的常态,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不断优化调整,应该逐步推动开放体育场馆和相关设施。”
高校场地开放的困境
根据《2021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至2021年底,全国体育场地面积34.1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在整个场地面积中,包括高校在内的事业单位体育场地面积占比最大,超过40%以上。
然而,多数国内学校尤其是高校的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状态并不理想。有研究显示,近年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仅为三成左右,与群众需求差距明显。既然高校的体育场地资源相对丰富,为什么整体开放度不高呢?
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教师郑子楠告诉记者,校内体育馆开放管理时间矛盾问题较为严重,“不少高校在实施对外管理过程中,常会出现教学和开放时间冲突的问题,以至于体育教学难以顺利开展。”
有多位高校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认为,随着学校体育场馆及各类设施对外开放,会有较多的社会人员进校参与体育锻炼,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与此同时,社会人员的增多会使本校学生运动机会相应减少。这也是很多高校并不轻易全面开放健身场地的重要原因。
“我们学校面积不算大,健身场地有限,一些场馆资源相对紧张。如果所有场馆都完全对外开放的话,可能我们自己就没地方锻炼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王剑寒告诉记者。
体育场地的收费管理,也往往令高校头疼。郑子楠认为,场馆收费价格过高,可能难以吸引健身人群;但收费过低,不仅不利于场地维护,经济效益也难以保证。
除此之外,一些高校在专业化服务方面不到位,也是目前校园体育场馆开放不够的原因之一。北京市民幸贵彬认为,其实大家并不了解高校内体育场馆是否处于开放状态,并且“对于开放项目、收费标准以及实际开放时间均无具体途径了解和掌握”。
优化手段必不可少
去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化资源布局,扩大服务供给,有效缓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业内人士认为,要提升高校体育场地的开放程度,须加强内部管理,也可以引入专业团队运营。
王裕雄认为,高校应合理制定社会人员进校健身的安全预案、管理守则以及具体收费标准,“要明确哪类项目属于开放性项目、固定的时间和区域有哪些,最大限度避免体育场馆使用时间上的矛盾。”
在业内人士看来,引入社会专业团队参与运营管理,对于提升高校场地开放度更为重要。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忠云表示,学校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运营公司,委托其对高校体育场地进行管理。“高校聘请第三方团队在非教学时段进行有偿服务,由政府规范服务收费标准。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要对第三方团队的资金监管、市场定价、运营水准等做全面深入了解,合理进行风险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