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批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形成。重点培育的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产值近10万亿元,集聚了规模以上企业2.5万家。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9月23日发布消息,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相关部门依托优势开发区、产业园区建设了445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些产业示范基地创造了全国近三成工业增加值、三成以上进出口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占全国比重近45%,成为引领带动区域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优质载体。
制造业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工信部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区域发展更加协调。2021年,东部地区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0.5%,是我国智能制造发展高地。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作用更加凸显,通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中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2—2021年,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6.7%,是四大板块中增速最快的。其中,成渝地区加速成为西部地区制造业增长极。2021年,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2016年增加了近万家,辽宁工业战略性新兴企业数量比2017年增长一倍。
此外,重点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成效。京津冀三地产业转型升级和转移对接取得重要进展。截至2021年底,河北累计从北京、天津转入产业活动单位达1.1万个。雄安新区建设大踏步推进,预计全年投资超2000亿元。长三角三省一市围绕重点产业成立产业链联盟,深化区域间产业链合作对接,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发展高地。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沿长江11省市已建设1134家绿色工厂,沿黄河9省区工业用水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一批高水平的产业载体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依托优势开发区、产业园区建设了445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些产业示范基地涵盖装备制造、原材料、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创造了全国近三成工业增加值、三成以上进出口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占全国比重近45%,成为引领带动区域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优质载体。一批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形成。重点培育的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产值近10万亿元,集聚了规上企业2.5万家。2021年有17个集群产值同比增速超过两位数;今年上半年25个集群完成产值6.2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1%,已成为引领带动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持续激励集群加快发展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对提升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和竞争力、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分重要。工信部自2019年起组织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引导和促进集群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
工信部通过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搭建集群间实力比拼的“赛场”,持续激励集群加快发展。目前,已组织开展三轮竞赛,共产生60个初赛胜出集群,25个集群在前两轮集群决赛中胜出,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在集群竞赛带动下,江苏、广东、河南等13个省市出台支持集群培育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湖南、浙江、河北等地也积极组织开展省级集群竞赛,全国集群竞相发展。集群间以赛促提升、促合作,通过签署集群合作协议、联合召开产业链对接会等方式,不断提升发展水平。
2018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重点打造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物联网、高端纺织等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成立由27个省级部门组成的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作办公室,推动集群培育与人才、金融、专利、标准、检测、认证、统计等部门工作的耦合共振,省工信、发改、科技三部门80%的省级产业类财政资金聚焦支持集群培育。建立36家集群促进组织培育库,指导组建全国首家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搭建集产、学、研、金、介、用于一体的开放合作平台,首批已有48家单位参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产业基础最雄厚的区域,产业关联度高、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围绕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任务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主攻方向,签署“1+10”合作协议,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专项工作组加重点行业、领域工作专班两级运行体系,全方位形成发展合力。启动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国家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等重大工程建设,部署首批20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示范带动效应加速形成。
目前,25个重点培育的集群集聚了近100家单项冠军企业、上千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5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在重点集群布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