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车用化学品起家的龙蟠科技(603906.SH),紧抓新能源发展机遇,打造业绩第二增曲线。
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龙蟠科技实现营业收入60.1亿元,同比增长371.12%;净利润4.33亿元,同比增长196.32%。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龙蟠科技已深耕车用化学品领域近20年。2021年开始,龙蟠科技大举布局新能源产业,以控股子公司常州锂源为核心发展平台,通过对外收购、项目投资等方式,壮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板块,并形成车用环保精细化学品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双轮驱动的格局。
2021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首次为龙蟠科技贡献收入,占比达到46%。今年上半年,龙蟠科技来自于该业务的营业收入为50.83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已高达85%。
在两大业务的共同作用下,龙蟠科技已连续三个季度净利润增速超过150%。
此前,龙蟠科技顺利完成22亿元定增,为公司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除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之外,龙蟠科技目前还在推进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项目的投资建设,延伸新能源产业链。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成新利润增长点
深耕车用化学品领域近20年,龙蟠科技在不断升级润滑油产品的同时,前瞻性布局氢能、锂电材料等新兴领域,保持了经营业绩的大幅增长。
日前,龙蟠科技披露半年报。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0.1亿元,同比增长371.12%;净利润4.33亿元,同比增长196.32%。
回看龙蟠科技上市后的业绩表现,上市初期,龙蟠科技主要经营车用环保精细化学品。2017年登陆沪市主板之后,受到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龙蟠科技业绩增长停滞,2017年和2018年,公司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09%、-11.41%,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减少12.27%、13.04%。
但自2019年开始,龙蟠科技业绩止跌回升,且增速不断走高。2019年至2021年,龙蟠科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7.13亿元、19.15亿元、40.54亿元,同比增长14.37%、11.77%、111.72%;净利润1.27亿元、2.03亿元、3.51亿元,同比增长55.69%、59.2%、72.98%。
分季度来看,去年第四季度至今年第二季度,龙蟠科技分别实现净利润1.57亿元、2.13亿元、2.2亿元,增速分别高达166.04%、252.01%、157%,连续三个季度翻倍。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龙蟠科技形成了车用环保精细化学品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两大主业共同发展的格局。随着近两年来新能源行业蓬勃发展,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成为龙蟠科技新的盈利增长点。
2021年,龙蟠科技的传统主业车用环保精细化学品实现营业收入21.19亿元,同比增长14.77%,占当期营收的比例约为52.3%。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首次为龙蟠科技贡献收入,报告期内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8.77亿元,占当期营收的比例达到46%,迅速成为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
今年上半年,受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疫情导致物流不畅、行业市场需求萎缩、国际原油价格暴涨等多重因素影响,龙蟠科技的车用环保精细化学品领域经营受到较大影响。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业务板块为公司创造盈利增长点,使得公司得以保持业绩的持续快速增长。
虽然在半年报中,龙蟠科技并未披露两大业务的详细数据,但根据此前公布的主要经营数据,今年上半年,龙蟠科技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产量和销量分别为4.51万吨、3.98万吨,当期营收50.83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已高达85%。
同时,龙蟠科技还披露,上半年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平均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增长186.20%。
融资收购并行扩大产业布局
龙蟠科技围绕主业进行产业转型,主要通过对外并购和股权融资来实现。
2021年,龙蟠科技实施了多笔资本运作。当期,公司联合贝特瑞新材料集团等共同出资成立常州锂源,并将常州锂源作为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发展的核心平台。
同时,常州锂源作价8.44亿元收购了贝特瑞(天津)纳米材料制造有限公司(简称“天津纳米”)和江苏贝特瑞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江苏纳米”)两家公司100%股权,还设立并投资参股多家新能源公司,龙蟠科技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板块由此壮大。
此外,去年11月,常州锂源接受龙蟠科技、问鼎投资和福建时代闽东新能源的增资。增资完成后,龙蟠科技对其持股比例为53.81%。
年报显示,2021年常州锂源实现营业收入18.95亿元,净利润2.25亿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76亿元。
今年5月末,龙蟠科技22亿元规模的定增落地,巴黎银行、中信证券、汇添富基金等多家知名机构参与本次发行,此次募资将主要用于龙蟠科技在新能源产业的布局。
6月,龙蟠科技审议通过使用12.9亿元对常州锂源进行增资,并由常州锂源对其全资子公司、公司控股孙公司四川锂源以募集资金12.9亿元进行增资。同时,常州锂源还分别向湖北锂源、山东锂源增资1.2亿元、0.6亿元。
与此同时,龙蟠科技还将原投资项目“车用环保精细化学品项目”变更为“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及其他项目”,并增加投资额至15亿元,业务逐步向正极材料上游产业进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