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温预警未除,南方热浪再袭,中央气象台8月7日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南方大部分地区迎来35℃-39℃高温天气,局地可达40℃或以上。高温天气下,户外工作者权益是否得到保障更备受关注。
正值“三伏”的当下,户外工作者除了高温津贴和错时作业的“福利”外,还能享受到哪些“清凉”保障?同时,伴随网络经济出现的新业态就业群体,他们的权益该如何保障?
高温津贴没有全国统一标准
人社部、全国总工会等多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做好高温天气下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要指导和督促用人单位落实各项防暑降温措施,对不适宜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及时协商调整工作任务,并及时向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
其实,早在2012年,中华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就印发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高温天气户外劳动者的保障标准进行界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常见工种包括建筑工人、无空调的公交车司机、露天环卫工人等。
“高温津贴标准目前依据各省市颁布的标准执行,没有全国统一的规范。”北京市蓝鹏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律师王之焰对北京商报记者介绍说。
以北京为例,高温津贴发放时间为每年6-8月,室外露天作业人员高温津贴每人每月不低于180元。在33℃以上室内工作场所作业的人员,高温津贴每人每月不低于120元。用人单位应当为从事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提供防暑降温饮料和必需药品。钱物不能替代防暑降温饮料和必需药品,防暑降温饮料和必需药品也不得充抵高温津贴。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室外作业和高温作业人员的高温津贴每人每月基本都在300元左右,部分地区以职工上年日平均工资的12%确定,进行动态调整。
高温津贴“按时到手”
8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户外工作者,他们都能按时领取到高温津贴。
一位正在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附近作业的北京环卫工作者介绍说,每年都能按时领取到高温津贴,“一次性打入工资卡”,平时单位还会发放消暑冷饮。
“目前每月可以按时拿到高温津贴。”北京市东城区一家地面停车场管理员李强(化名)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我日常工作八小时,单位发放的防暑类药品配备齐全,虽然在高温下工作,但岗位不远处就有降温休息的场所,各方面保障基本能够满足。”被问到对于高温保障上的其他需求,李强表示希望能再多些资金补贴。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对于李强的诉求,目前已有地区根据天气变化、劳动者诉求上调了高温津贴标准,保障高温津贴标准动态更新。
相对于环卫工作者和停车管理员,外卖员的高温保障更受关注。在北京市朝阳区和平东桥,外卖员王先生(化名)介绍说:“从中午到现在,我已经派送了近20单。”提及高温津贴,王先生表示,大约五天能拿到150元,周六周日也会有相应的高温跑单奖励,“一单能多收入两元钱”。
美团外卖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每年夏季,美团外卖都会对高温天气下的订单配送设置相应的跑单补贴,入夏以来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发放。近期将加大收入保障力度,预计先期投入5.3亿元“高温关怀金”专项补贴,通过更多样化的方式增加骑手在高温下的劳动收入。
在采访中,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有部分户外工作者对自己的高温权益保障并“不太上心”。在北京市朝阳区天丰利市场门外,一位外卖员对记者表示,他并不太在意高温津贴,更关注的是“每天能接多少单”。
对此,王之焰也呼吁:“劳动者要加强对自身合法权益保障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上线”城市驿站送清凉
除了高温津贴,应对高温天气,用人单位在工作时长方面也需有所调整,保障户外工作者身体健康。《通知》明确,各级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要指导和督促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生产特点,合理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的户外工作时间,尽量避开酷热时段作业,适当增加劳动者休息时间和轮换班次,尽量缩短室外连续工作时间。
北京商报记者从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了解到,为保障环卫人员身体健康和作业安全,35℃以上高温预警天气,人工室外作业将选择早晚温度相对较低时段开展。北京市通州区环卫结合工作实际,启动高温天气环卫作业预案,调整工作时间,避开中午高温时段作业,确保一线环卫工人安全度夏。
“遇上高温天气会轮班,让大家能充分休息。”上述环卫工作者介绍说。
为保障骑手劳动安全,美团外卖则宣布将根据天气状况为区域内骑手开启“高温保护”,动态调整配送范围,以减少骑手暴露在户外的时间。
同时,值得点赞的是,北京已陆续“上线”不少城市驿站,为户外劳动者提供“清凉”服务。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已建成113个社区服务驿站,为快递员、外卖员、出租车司机等户外劳动者提供服务,提供冰镇矿泉水、茶水等消暑用品,站内还准备了解暑药、急救箱、扇子、毛巾等物品,让户外劳动者能感受到城市驿站的清凉温度。
北京市东城区建设了“16+N”环卫暖心驿站项目,驿站内配备有饮水机、小药箱、休息座椅等设备,环卫工人在这里“冷可暖餐、渴可取水、雨可栖身”,还可以随时取用常用药物应急。
新业态就业群体保障需关注
在采访中,北京商报记者也注意到,伴随互联网经济的蓬勃,诞生了不少如众包等新业态就业群体。在此领域的户外工作者权益保障还需要全社会的进一步关注。据了解,一些地方的外卖平台代理商会为签约骑手发放高温津贴,而众包骑手则大多没有。
“常规的就业形态就是在用人单位工作,大量的劳动保障措施和福利,包括高温津贴、防暑降温措施,与劳动关系捆绑在一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法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王天玉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因互联网技术因素发展起来的新就业形态,需建立更适合新业态劳动者工作实际的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劳动权益保障体系。
对于新业态劳动者群体中广泛出现的临时工、外包人员等情况,王之焰则表示,目前,最高法已明确没有临时工的概念,即便临时在岗位上用工,倘若符合事实劳动关系仍要订立劳动合同,必须要发放高温津贴,如果是劳务关系、雇佣关系可以约定发放,法律无强行规定,但倘若产生高温作业造成提供劳务者损伤的,需要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
“不论有无签订劳动合同、用工形式如何,高温津贴和防暑降温都应引起企业重视。”王之焰进一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