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获悉,上海市人民政府2022年立法工作计划共包含 4 大类66件法规规章。其中正式项目即拟于本年度完成的立法项目共33件,包括地方性法规 18件、政府规章 15件,主要涉及营商环境建设、服务保障民生、城市管理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四大方面。
服务“五个中心”建设
2021年,上海市政府统筹谋划,全年共组织起草 19件地方性法规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目前,16件法规已审议通过,3件法规正在审议中;制定出台19件政府规章,共计 38件。
其中包括聚焦重大战略任务推进政府立法。紧紧围绕浦东引领区建设、“五个中心”建设等,加快相关立法进程,为重大战略、重大任务的有效推进加大制度供给。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法治保障的决定》,年内还推动制定了浦东新区张江生物医药、临港新片区条例等相关法规规章,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
其次聚焦新经济新技术推进政府立法。推动出台《上海市数据条例》,切实加强数据权益保障,促进公共数据资源有效流动,大力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和应用。制定《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应用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明确相关管理体制,明确测试与应用中的重点环节流程及要求,为促进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健康发展提供立法保障。
上海市司法局二级巡视员李平表示,在推进国际金融中建设心方面,除了将会制定浦东新区绿色金融的发展规定,通过金融来助力浦东新区绿色产业发展和转型之外,还将根据金融改革的最新要求,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服务保障“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的建设,更好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和国际化程度,对原来制定的《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作出必要的修订。
第二,在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方面,为发挥好上海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将推动出台服务保障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条例。其次将围绕促进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发展,加快制度型开放,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服务长三角区域协同开放,促进“一核两带”联动发展,我们将推动出台促进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发展条例。
第三,在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建设方面,为营造有利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法治环境,拟新制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以及开展信息基础设施立法,强化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被列入上海“十四五” 重点发力的三大先导产业,也是上海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关键所在。及时制定条例,有助于贯彻落实国家战路部署,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此外,上海市司法局局长陆卫东介绍道,在法治政府建设方面,将重点加强营商环境服务改革发展办法,落实好本市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持续打造营商环境“制度高地”。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取消企业在资质资格获取、招投标、政府采购、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差别化待遇和限制竞争行为。加强和改进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依法加强对资本的监管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落实“非禁即入”。在更多领域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推出有关领域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清单、企业以信用报告替代合规证明等制度举措,切实减轻群众企业办事创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浦东新区法规依旧是重点领域
去年6月10日,关于授权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的决定通过,这是非经济特区首次被授权可以“比照经济特区法规”来制定地方性法规。
在之后的半年时间里,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6部浦东新区法规。其中,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是上海市第一部由市政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浦东新区法规。
据悉,今年市政府将继续围绕促进浦东新区高质量发展,提请市人大审议通过相关浦东新区法规:
一是围绕绿色金融发展,探索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为浦东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提请制定促进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二是围绕提升仲裁行业国际经贸争端处理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能级,推动上海加快建成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将由上海市司法局组织起草浦东新区促进仲裁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草案,由市政府提请市人大进行审议。
日前国际仲裁权威研究机构英国玛丽女王大学发布的《2021年国际仲裁调查报告》显示:上海首次跻身全球十大最受欢迎的国际仲裁地,位列第八。浦东新区仲裁法规的制定出台,对于推动仲裁行业提升处理国际经贸争端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能级、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同时,上海市政府围绕将浦东新区打造成国际文物艺术品市场高地,推动中国文物艺术品产业融入世界,促进更多文物艺术品交易、能级提升和繁荣发展,拟起草浦东新区促进文物艺术品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