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国内 >

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 重庆一社区设立“时间银行”

工人日报 | 2020-11-26 09:26:10

在重庆市大渡口区建胜镇建新社区,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低龄老人。他们年龄超过60岁,却被许多社区老人唤作“妹妹”或“小伙”。他们早已退休,却每天忙碌在“接单”赚“养老金”的路上。他们退休于不同的企业,却有着同样的名字——“时间银行”志愿者。

“时间银行”借鉴商业银行的储蓄模式和管理方式,鼓励低龄老人和其他志愿者为社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服务时长可以储存。未来需要别人向自己提供服务时,再用这些储存的时间进行兑换。

三张表、两个人、一身黄马甲

“我们主要招募的是60岁~75岁的低龄老人。”75岁的王远新是“时间银行”的志愿者,也是“时间银行”的筹划者之一。除年龄外,身体健康、家庭负担小、时间充裕、有奉献精神也是志愿者招募的主要标准。

招募时,社区还会将志愿者的服务技能进行登记,方便后续针对性地安排工作。“比如我们钟老师的技能是象棋,他就经常陪一些老人下象棋。我们还有理发、水电维修、纠纷调解等专门的岗位。”王远新说。

除了志愿者服务报名登记表,“时间银行”里还有两个重要的表。

一个是《志愿者服务求助备忘录》,每天来自社区电话、居民反映、社区走访等渠道的求助信息都会登记在这个表上面,并通过志愿者服务群以技能匹配、就近原则进行派发,有时间的志愿者“接单”前往。

另一个是《志愿者服务分派表》,记录了具体的服务信息。服务对象与志愿者会分别以好、中、差3个等级为对方评分。服务结束后,表上也会记录服务的时长,每1小时10个积分。这些积分将最终统计到志愿者的总时长里,存进“时间银行”。

64岁的徐友先的“时间银行”账户里已经存了490个积分。7个月时间里,从垃圾分类、妇联讲座到除草活动,再到入户服务等,她都做了一遍。她身上的志愿者服装——黄马甲也成为楼道里一抹亮丽的风景线。

“黄马甲就是我们的标志,每次老人看见我都很亲切,路上遇见了远远地就冲我招手。”徐友先说。

聚焦养老“最后一公里”

在建新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1189人,占社区总人口近40%。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181人,还有很多失能或半失能的空巢独居老人,他们在生活上多有不便。

建新社区党委书记赖林对此深有体会。有一次,她走访遇上社区一对70多岁的空巢老夫妻。生病了不想告诉孩子,也不敢去医院,越来越智能化的医院让他们越来越陌生。“我后来提出带他们去医院,但大爷还是因为心疼钱,不愿意去。”赖林说,这些社区空巢老人面临的不仅是生活上的不便,还有沟通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空巢独居老人养老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建新社区在借鉴其他优秀老年社区经验的基础上,开了这家“时间银行”,专门服务于社区内80周岁以上和60岁~79周岁失能或半失能的空巢独居老年人。

尽管“时间银行”试点以来成效不错,但赖林坦言,由于没有统一、明确、能够普遍适用的行动方案,目前他们仍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在“时间银行”的实际施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志愿者数量不够、对年轻人吸引力不足、有些试点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标准不完善等。

兑换的是幸福

住在4幢6楼的许跃贵是“时间银行”的志愿者。他的对门住着一位88岁的独居老人,许跃贵亲切地喊她一声“万妈”。万妈的儿女住9楼,白天要上班,不能时时刻刻照顾老人。

热情的许跃贵就成了万妈家里的常客。买点菜、唠唠嗑、回忆回忆当年厂子里的生活。“我们邻里之间的感情更好了,大家都开开心心的。”对许跃贵来说,储蓄的不仅仅是“时间”,更是一次奉献,也是一份快乐。

“我们社区是2015年成立的,社区里老人大多是大渡口区原石棉厂、肉联厂和长江钢厂的退休职工。”王远新说。厂子不同,刚住进来的时候大家都不适应,只愿意和自己厂子里的人玩。

“我们志愿者哪个厂子的都有,服务的对象也不会分这些。”王远新说。自从社区开了“时间银行”,大家的心越来越近了,隔阂越来越少了。这些志愿者储蓄的除了快乐,还有团结与温暖。

“时间”储蓄进去了,怎么兑换呢?王远新介绍,志愿者兑换时间积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相应的分值每半年兑换一次礼品;另外一种是把“时间”储蓄下来,等自己需要或者家人需要的时候,兑换相应分值的志愿者服务。

“其实我们做服务的时候也不会很在乎积分。”王远新说,“时间银行”最终兑换的一定不是简单的服务或者礼品,而是一种幸福感,一种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温暖和感动。

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莫远明认为,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把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应用到“时间银行”当中,提高工作的科学性、统计的准确率,把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打造成真正的可以存储兑换服务的“养老银行”。(记者 李国)

  • 标签:时间银行,重庆,低龄老人

媒体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