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风至、大火起、人竞逃……近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森林火灾恶化,大火持续蔓延,令人担忧。
近些年来,加州地区一再发生大范围山火,这已成为加州的心头之痛。为何山火频频“光顾”加州?是因为其本身是“易燃体质”,还是另有他因?
山火又双叒来了!今年依旧“大得很”
受高温和雷暴天气影响,自7月份开始的加州山火持续蔓延,已成为该州历史上规模最大山火之一。加州州长纽瑟姆8月24日表示,加州山火数量已增加至625起,在一周时间内已烧毁约120万英亩(约合4856平方公里)土地,近1200幢建筑遭损毁,7人丧生。
无情火情还导致当地大部分地区空气污染严重。其中,旧金山湾区空气质量严重恶化,湾区多地报告表明PM2.5指数处于“危险水平”。
加州林业和消防局发言人表示,今年的火灾规模已“排在前五名”。
面对严峻火灾,纽瑟姆8月18日宣布全州进入紧急状态,美国联邦政府22日宣布加州山火为“重大灾难”,允许调拨联邦资金协助救灾。目前,俄勒冈州、新墨西哥州和得克萨斯州已派出消防人员,并提供监视设备和其他消防设备,助其扑灭大火。纽瑟姆说:“我们正部署所有可用资源,以确保社区安全。加州与联邦和地方合作伙伴正齐心协力应对挑战。”
Why always me?灾难性山火为何对加州“情有独钟”?
电线杆上冒着浓烟,汽车、房屋残骸随处可见……大火过后,当加州希尔兹堡部分居民24日返回家中查看受灾情况时,极目所至,满目疮痍,“我们失去了一切的一切。”
当地民众的悲惨遭遇是近年来加州山火频发、百姓“苦火久矣”的缩影。加州前州长布朗曾警告:“野火是加州的新常态,这可能是每年都会发生的事情。”为何加州山火频频发生,而且还这么凶?
其一,气候因素。加州山火频仍,与其自身气候特征密不可分。加州属地中海气候,年初冬季温和多雨,年中夏季高温且干燥。经历冬春季降水后,杂草灌木“疯狂生长”。夏季到来后,高温干燥又带走树木中水分,这时哪怕一点小火苗也会借由杂草、灌木和枯树等“燃料”,在秋季大风助燃下成为肆虐的山火。
而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这种情况在频繁加剧。
美国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大气研究人员尼尔·拉鲁认为,严重山火频发背后是气候变暖的趋势,“当大气变暖时,它同时也变得更饥渴”,“饥渴”的空气会使植被更易燃。美气象部门指出,如今加州的高温干旱季节平均至少比上世纪70年代延长了2个半月。
此外,雷暴天气也是引发今年山火的原因之一。
《科学》杂志一篇研究报告曾预测,全球气温每升高1摄氏度,雷击次数将增加12%。这是由于气候变暖为强上升气流提供了更多水汽。
加州林业和消防局发言人表示,今年加州遭遇“历史性雷暴围困”。而在雷暴发生的这段时间,当地确实迎来了高温天气。虽然尚不能断言这波雷暴一定与炎热气候有关,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家戴维·隆普斯认为,很有可能就是如此。
其二,地形地貌因素。除却气候因素,加州当地地形地貌一定程度上亦助推了这波火情。
加州东部的内华达山脉阻挡暖湿气流,导致来自内陆的空气翻过山麓后变成又热又干的“焚风”。
此外,加州还有特殊的“圣安娜风”。“圣安娜风”是秋冬季节出现在加州南部山谷中的季风,风速时常高达每小时80至120公里,而湿度则在10%以下,被当地人称作“魔鬼风”,此风横行之季,就是山火高发时节。
其三,人为因素。加州研究山火问题专家理查德·哈尔西曾指出,山火是南加州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不可阻止,但是山火对居民区巨大破坏本是可以减小的。
山火连年造成惨重损失,有自然因素,更有人为因素。随着“住房危机”愈演愈烈,一些人在安家时“铤而走险”,大量建筑在林间违规兴建。
近年来,加州大量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长期无法满足,他们的居所被迫逐步从城市边缘扩展到邻近的荒野山林地带,其中有些地方甚至是最初规划的城市防火带。一旦发生山火,很容易造成巨大人身财产损失。
与此同时,当地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影响了火情预警、通报、疏散等救命逃命举措。
2018年那场山火中,重灾区天堂镇全镇居民中,约三分之一并未收到警方通过手机、网络等渠道发布的强制疏散令。而据《纽约时报》统计,2015年以来加州10起大型火灾中,有5起与当地最大公共企业——太平洋电气公司有关。2018年11月,一根通电电线从加州内华达山脚下电塔上断裂,引发加州史上死伤最惨重火灾。事后调查表明,引发事故的电塔就属于这家公司,该电塔已建成近1个世纪,超过企业自身规定的使用寿命。
雪上加霜的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也给林业、消防等部门与火魔搏斗增添了难度。
今年5月,加州新的州预算中包括数亿美元用于新增人员和设备,以保护加州人免受火灾伤害。
然而,新冠疫情给加州经济造成了沉重负担,当地正面临严重的预算问题。纽瑟姆表示,用于扑灭野火的联邦资金已“捉襟见肘”。当地消防部门表示,目前本地消防资源已经使用约96%,面临耗尽的巨大压力。
综上所述,加州山火频、损失大,不仅是天灾,亦为人祸!
(作者:徐海知 部分文字综合新华社、人民网、央视新闻、环球网、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