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他们,要跨过最高的山,探索最远的海,触及最闪耀的星辰。他们,“俊”朗健劲,也有“君”子之范。他们的名字用荣耀铸就,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走进优秀河南籍军人的故事,看他们如何用凡人身躯守护山河锦绣。
大河网讯 要在庞大厚重的装甲车上发现一根头发丝一样细的裂缝,该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眼力、定力、智慧和精神?中国人民解放军66029部队某分队技术维护室副主任、一等功获得者、河南籍少校军官杨春雷的汗水和勋章回答了这一问题。
(相关资料图)
当兵梦:“铁甲医师”巧攻关
杨春雷出生在军人世家,他的老爷、爷爷、父亲、二叔都是军人。从小就深受军人文化生活濡染熏陶的杨春雷对军营更为向往。
“原本想着能威武神气地挎着钢枪,站岗放哨,但却被分到了某部汽车技工训练大队,当起了汽车修理工。”初入军营的杨春雷感受到了梦想与现实的距离,但他心中有一个既来之则安之的声音,他告诉记者,“既然自己穿上了军装,就要无条件听从部队召唤、服从部队命令、忠诚履行使命。”
每天一身油腻、爬上爬下的杨春雷潜心学习起汽车修理技术,艰苦的磨砺锤炼使他的技术日渐成熟,知识日渐丰富。每当看到经过自己修理的军车顺利驶出大门时,他总是感到莫大的欣慰。
“能当好一名合格的汽车修理工,也是在拼搏、在征战、在冲锋、在战斗。”由于表现突出,杨春雷又被分配到了坦克和装甲车修理排。面对新环境和新任务,杨春雷信心满满,他认为更艰巨、更严酷、更重要的使命在等待着他。
阅兵村:“火眼金睛”排险情
能在天安门广场参加阅兵,是一名军人的荣耀,对于杨春雷来说也不例外。
杨春雷在北京参加阅兵式
杨春雷清楚地记得,2009年10月1日,新世纪第一次阅兵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他所在的部队主要担负着“铁甲战车”的维护、修理、保养、抢救等任务。
“我一定要精心保养,一定要确保零误差。”杨春雷既激动兴奋,又深感责任重大。那时,在阅兵村训练的杨春雷很少休息,经常带着工具和一个小本子昼夜围着自己分担维护任务的“铁甲战车”转,看看零部件有没有松动、摸摸车身有没有划伤、听听发动机声音有没有异响……
即使风吹日晒、摸爬滚打的艰苦训练已经让杨春雷疲惫不堪,他也要坚持在晚上睡觉前仔细比对白天记录的数据,哪怕有一点点差别,都要及时对战车进行检查校正。杨春雷经常抚摸着战车,深情地对战友说:“我们的‘铁甲战车’是有生命的,它和我们一样,必须有一个强健的体魄。”
一天,杨春雷在例行对“铁甲战车”检查时,突然发现轮胎左三轮仓立板有一条20厘米长、很不起眼的头发丝一样细的裂纹。如果不仔细查看,根本看不出来。杨春雷毫不犹豫地将情况上报,部队立即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联合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检查。
经分析研判,组织立即对战车重新进行了维修。也因此,部队给杨春雷荣记了三等功。
10月1日,大阅兵开始。杨春雷坐在战车里,支棱着耳朵仔细聆听着战车的声音、目不转睛地观察着战车内部状况,战车在举世瞩目中安全驶过天安门广场,圆满完成了受阅任务。
虽然杨春雷当了一次“没有露头的英雄”,但内心依然激动万分,军人崇高的使命感、荣誉感、自豪感流淌在他的血脉中。
维护室:“工匠精神”洒疆场
杨春雷的部队驻扎在朱日和训练基地。这里广袤无垠的沙漠荒无人烟,每年9月份到第二年的5月份,气温更是长时间保持在零下40℃,每天风沙遮天蔽日,有时还要受到沙尘暴侵袭。
“在风力最大时,我们迎着风根本走不动,气象温度预告零下35℃,但是我们的体感温度只达到零下45℃,在外面无论穿任何衣服,半小时内直接冻透,眉毛上都挂着冰碴。”杨春雷告诉记者,在野外训练时,他和战友们喝口水需要经历“三部曲”,第一口是夹着黄沙的水、第二口是冰、第三口就冻住喝不出来了。
气候虽然恶劣,但杨春雷有信心和决心克服一切苦难去战风沙、斗冰雪。工作上不懂,他就向书本学习、向班长请教。每当班长维修战车时,他就仔细看、认真记。针对一些新型装备,他主动请缨到厂家观看生产线,向技术人员请教。晚上睡觉前,他还要把各组数据再默背一遍。他已经把战车化作自己的生命,久而久之,对战车出现的各种故障练就了“火眼金睛”,一番“望、闻、问、切”,就知道战车状况如何。
杨春雷工作照
如今,杨春雷两只手掌各长着一排厚厚的老茧,脱落一层又长一层,有的手指关节弯曲伸展不开,手背青筋暴突,粗糙黝黑的面部由于常年爬冰卧雪、风吹暴晒而显得苍老。
“虽然自己的岗位在幕后,但同样是打赢链路上的重要一环。”谈及未来,杨春雷说,“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维修能力和保障水平,认真对待每次抢救抢修任务,才能确保装备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才能顺利完成各项保障任务。”(董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