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全媒体记者 王兰兰
退休生活该怎么过?很多人觉得退休后生活一下子少了奔头,似乎没有了生活追求和目标。当同龄人聚在一起感慨岁月流觞、独处无趣时,退休老人王洪恩却选择重拾文学梦。退休后,王洪恩坚持伏案写作,将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记录下来。
今年73岁的王洪恩业余爱好广泛,喜欢冬泳、下象棋和骑行。对于王洪恩来说,人生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不断追求精神上的富足。王洪恩是土生土长的开封人,从小在胡同里长大,退休前在胡同里的工厂上班。由于王洪恩喜欢读书、看报,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厂领导安排他负责厂志整理工作,对此他乐此不疲。
王洪恩酷爱读书、写作,年轻时喜欢读优美的散文,没能读大学、实现文学梦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遗憾。不满足于现状的王洪恩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学梦,跟着厂里办公室的打字员报考了河南大学开办的夜校。他一边忙工作、照顾家庭,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上课,挑灯夜战。“那段时间虽然辛苦,但充实快乐。说实话,夜校的学习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这也为我退休后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洪恩说。
人生有了精神寄托,就不惧年龄。在追梦的路上,他从未停下脚步。退休后的王洪恩重拾文学爱好,开始进行晚年文学创作。在胡同里长大的他,有着难以割舍的“胡同情结”。自2020年起,王洪恩开始将藏在记忆深处的“南关记忆”记录下来,先后写下《家在南关——开封城不大,好大的南关》《家在南关——胡同旧事》《家在南关——过往时光》等系列回忆文章。该系列文章在网络上刊发后,吸引了众多读者阅读、点赞。
“南门到老邮政局一里,到火车站二里半。跨过陇海铁路往南,过飞机场到大堤八里。东西沿老城墙两翼南延,即建国初期老南关的大致范围。(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洛阳到开封铁路的通车,连接京汉铁路,确立了南关的商埠地位。外国人在这里集中置地,与铁路和民生相关联的工厂的出现,沉寂多年的集市旧貌一点点脱俗改观。”“南门上的建筑解放开封时亦毁于战火,空留三个城门。迎面是一小花园,建有一八卦凉亭,正中竖立一长方形大理石柱,上方镶嵌一圆形时钟。稍后靠右有两座高大石碑,其中一座序五岳真形碑赑屃驮底,铭文清晰(后移至龙亭大殿后面)。城门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拆除,小花园也被宽宽路面取代,空留一敞开缺口。”这是王洪恩在《家住南关》系列回忆文章中的记载,详细记录了我市南关当时的街景街貌。南关的历史、建筑,胡同里的门楼、水井以及楼院里发生的故事,通过他的文字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许多读过王洪恩系列回忆文章的老开封人,在微信中留言与他互动。
“生于斯长于斯,我见证了开封的发展和变化。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往事可忆可追不可重来,苦乐甘辛已成为人生宝贵财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那份淳朴的邻里之情,时间越久越真切。”王洪恩说,退休后,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多了,他经常往外跑,不外出的日子就在家写东西。2020年开始,他想要写自己熟悉的往事,没想到系列回忆文章引来不少人的关注。“我只是将自己从小看到的、玩过的、经历过的事情记录下来,写写停停、修修改改,没想到坚持到现在。”王洪恩说。
对于王洪恩来说,开封这座古城的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值得一一探寻记录。每写一篇文章,除了自己所经历的以及听老辈人讲述以前的故事,王洪恩还会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摸清它的历史脉搏。
“有一分光,发一分热。”这是王洪恩的人生格言。他说,退休后坚持伏案写作是自己的爱好,写系列回忆文章让自己觉得有意义并乐此不疲。说起以后的文学创作之路,王洪恩坦言,自己会一直写下去,把挖掘开封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作为写作方向,这也是作为老开封人的一种责任。
王洪恩还说,老年人想活得健康、快乐、长寿,先要忘记自己的年龄,认老不服老。要敢于追梦,活到老学到老,并拥有追梦的勇气,想做什么就放手去做,让晚年生活丰富多彩,为晚年生活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