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脏器移植手术中,肺移植的难度系数是非常高的,因为肺直接跟外界相通相连,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易感染,同时供体的离体时间和移植手术的成败息息相关,所以每一例肺移植,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希望以后我能像她照顾我一样来照顾她”
老龚今年67岁,11年前他就在上海市肺科医院做了同种异体左肺移植手术,在医生和家人的精心照顾下,他术后恢复良好。术后出院的他,又回到了正常人一样的工作和生活。
但两年前,老龚在复查时发现肺功能出现进行性下降,就诊时考虑“慢性移植肺排斥反应”,虽然经过药物调整治疗,情况略有改善,但他依然需要靠吸氧维持。
在医生的反复评估下,建议老龚再次移植,当时他有所迟疑。然而一年前,他的妻子经历了一场大病,这成了他下定决心“再做一次肺移植”的契机。他再次来到医院肺移植中心,坚定地对医生说:“请你们再给我做一次肺移植,因为我希望,以后我能像她照顾我一样来照顾她。”
三次肺移植,他又一次重获新生
老朱今年50岁,年轻时被“支气管扩张症”反复折磨,5年前,远在内蒙古的他长途跋涉来到上海,在肺科医院做了同种异体右肺移植+左下肺切除手术,术后情况良好。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老朱没能及时来复查,等再入院时右肺已经“全白”了,在排除了感染等并发症后,医生考虑“慢性移植肺排斥反应”。
同年11月2日,老朱又在医院再次进行同种异体右肺移植手术,手术非常成功。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老朱很快就自主下床活动,康复得非常快。但就在3个月前的复查时,医生再次发现他的肺功能进行性下降,需要再次吸氧,而且缺氧症状越来越明显。
肺移植团队反复讨论研究,最终还是建议老朱考虑接受第三次移植手术,但是手术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老朱和全家人商量,没想到妻子和儿子都非常支持他,老朱说,“肺移植已经让我获得了两次新的生命,或许多年后还有比肺移植更好的治疗方法,我希望活着等到那一天。”
千里求医,为生命而战
老王今年69岁,1个月前医生建议他做肺移植,当时他还没有下定决心,总觉得自己还能“撑一撑”,说自己“元旦时还在搓麻将”。
没想到,他所患的特发性肺纤维化一旦急性加重,死亡率将非常高。果然,入院后老王一周内就出现了缺氧进行性加重,高流量氧治疗已无法维持正常氧合,患者及家属积极要求行肺移植手术。
由于病情反复变化,肺移植团队当机立断,决定启动ECMO支持,等待肺移植。
三个人,就在同一天,他们的生命交织在一起。在上海市肺科医院的手术室里,在肺移植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在家人满怀希望地等待中,他们终于重获新生。
每一次转运,都在与时间赛跑
据悉,每一个肺供体从器官捐献者体内到器官接收者体内,不能超过一定的冷缺血时间,否则质量变差,甚至无法使用。除去手术的时间,留在路上的时间非常有限。
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把肺安全运到,肺科医院的 “取肺小分队”兵分两路,分别前往广州和厦门两地取肺,一路上他们不敢怠慢,马不停蹄。
肺源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小分队”的孙宝群在手术室有十余年工作经验,2019年加入肺移植团队,成为医院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OPO),专门负责肺移植供体,几乎每台肺移植转运他都参与其中。
“我们通常是三四人一组,一个主刀、一个助手、一个做台下协助、一个负责管理器械,团队协作、密切配合。”
每一次转运,孙宝群都有同样的焦灼,“对我们而言就怕赶不上时间,所以我们每次都提前做好准备。上次在铁路部门的帮助下‘先上车、后买票’,顺利抵达;这次取肺,交警为我们开道,航空公司特意等我们赶到才起飞。每一次转运都是一场接力,多部门协调、大家全力以赴,最终保证了肺源安全、及时送达。”
对肺移植团队来说,深夜出发凌晨到达是常态。赶飞机、转火车,长途汽车几小时颠簸,拖着转运箱一路狂奔,他们都不怕,“只怕赶不及,耽误了病情,辜负了患者和家人的期待。”
为了保证肺源一抵达就开展手术,天刚蒙蒙亮,肺移植团队悉数到位。肺移植中心姜格宁、朱余明、何文新、陈乾坤等专家一一核对病人情况并再三斟酌手术方案的每一个细节,肺移植中心苏奕亮与胸外科重症监护室李玉萍从清晨开始陆续转运3位病人,其中一位还带着ECMO。
当“取肺小分队”抵达上海的消息刚传到群里,手术室内外焦急等待的医务人员又开始了一场“大动员”,他们深知,肺源的安全抵达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战斗”还在后面。
手术组医生迅速将分离好的病肺切除,同时修肺组医生则对供肺进行修整。按照原定方案,第一位ECMO桥接的患者成功做了双肺移植术,第二位COPD患者做了右肺序贯移植术,第三位患者则做了右肺的第三次移植,三位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
在医护人员不间断地轮班照料看护下,三位患者接连撤下ECMO,并逐步开始下床活动,术后恢复。
肺移植手术,对于患者只是“第一关”。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定期监测血药浓度等。在康复过程中,患者还要克服困难进行咳嗽训练、吞咽训练和肌肉训练等,为了帮助移植患者做好全程管理,医院肺移植中心设立专职肺移植协调员,进行肺移植患者等待期评估、入院同步接洽、住院后同步答疑、出院同步指导。
在这里,每一位肺移植患者都有一份自己的“档案”,上面详细记录着患者的健康情况和动态数据,这些数据能够更好地帮助医生做好个体化管理并及时干预。
如今,这个叫“新生班”的微信群已经有上百人,除了患者及“取经”的家属外,医院的肺移植医护团队几乎都在这个群里,他们时刻关注着患者的身体状况,为了帮助肺移植患者提高心理、生理及社会适应力,只要有患者求助,群里随时答疑解惑,为患者进行辅导,帮助他们,鼓励他们重新站起来,迎接新的生活。
“肺移植”这三个字所代表的已不仅仅是手术,而是整个医院的学科建设水平。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肺循环科、超声科、麻醉科等科室都在整个肺移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自2003年施行首例临床肺移植到今天,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移植团队创下了肺移植领域诸多个全国乃至亚洲“第一”,国内第一例活体肺叶移植术、第一例肺再移植术都在这里发生。
2021年,在全院各科室的通力协作下,医院完成肺移植手术41例,其中包括术前ECMO桥接的危重症肺移植、国内首例COPD合并肺癌行一侧肺全切除术后9年再对侧肺移植等。其中双肺移植24例,双肺移植比例达58.5%,围术期30天存活率达到92.7%。
同年,医院获批“上海肺移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今年新年伊始,已完成各类肺移植手术8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