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伟,浙江云和人。2003年开始纯手工制作龙泉青瓷,迄今逾两万件,2018年创办中国陶瓷简史博物馆。2019年与复旦大学合作开展“宋瓷文化研究与复烧”项目。2021年启动“青瓷之最”主题巡展,传播龙泉青瓷文化。著有《瓷度》《青瓷对话录》《瓷语》《经典汉文化元素 - 龙泉青瓷》《龙泉青瓷传承与创新》《陶瓷简史》等。
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技艺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唯一入选非遗的陶瓷类项目。
2018年,耄耋之年的故宫耿宝昌先生为"天下龙泉——龙泉青瓷与全球化"特展,题写了"天下龙泉""青瓷之最",这是对龙泉青瓷最精准的定位也是最高的赞誉。然而,世人皆知龙泉青瓷之盛名,却往往不知龙泉青瓷之实力,在此,我们来讲述,为何龙泉青瓷是青瓷之最。
青 瓷 之 最
——龙泉青瓷之过往与将来
一、古代龙泉青瓷之高标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著,中国文物出版局出版的《中国陶瓷史》有三处描述,给予龙泉青瓷最高评价。其一是:龙泉青瓷是青瓷工艺的历史高峰。其二是:唐人称赞越窑青瓷的“如冰似玉”,还只是一种修辞学上的比喻和理想,但是宋人烧造龙泉青瓷和青白瓷却是巧夺天工的实际。其三是:晋人形容瓯窑青瓷为“缥瓷”,唐人称越窑釉质“如玉似冰”,釉色为“千峰翠色”“秘色”。但是成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顶峰的则是宋代窑工创造的龙泉青瓷,它是巧夺天工的人工制造的青玉,宋代龙泉青瓷每一个碎片,至今仍令我们为它的美感所倾倒。
复旦大学教授、原浙江省考古所研究员郑建明对龙泉青瓷的评价:“龙泉窑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历史上最后形成,其文化内涵庞杂而生产地域广阔和规模最为壮观的一个青瓷窑业系统。它既是大江南北两大瓷窑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典型范例,也是宋代“官窑”和“民窑”不同文化层次既相关联有互相激荡的产物,乃至可以认作是中国历代青瓷工艺技术发展的历史总成。”可见,在专业的角度,龙泉青瓷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漫长的龙泉青瓷史上,龙泉青瓷达到官窑或官用级别的有:北宋官用青瓷、北宋官窑、南宋弟窑、南宋哥窑,元代朝廷用瓷、明早期官窑。
下面,我们展开阐述龙泉青瓷各个官窑或官用类型:
一、北宋官用青瓷
这个时期龙泉青瓷有两个类型,一是和越窑相似的浅白胎薄釉青瓷,二是刻划花青瓷,两者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工艺水准。尤其是刻划花青瓷,既受到耀州窑的影响,又融入了宋代龙泉人民的创造,所选题材以花卉、游鱼、婴儿等为主,刻花线条流畅、气韵生动,形成了龙泉青瓷特有的刻划风格。此二者,皆成为当时官用产品。
《龙泉县志》记载,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 ,宋太宗命殿前承旨赵仁济兼理越窑、龙泉窑窑务"。这里透露出这么几个信息,一是说明当时龙泉青瓷和越窑有相似之处。二是龙泉青瓷工艺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三是既然朝廷派出官员管理龙泉窑务,也就证明了当时龙泉青瓷为朝廷所用。可见当时龙泉青瓷品质之高是不争的事实。
北宋刻花碗
北宋高足杯
北宋婴戏纹盘
二、北宋官窑在龙泉
先来看文献记载:宋人顾文荐和叶寘编撰的《负暄杂录》和《坦斋笔衡》中有关“窑器”的内容:“陶器自舜时便有,三代迄于秦汉,所谓甓器是也。今土中得者,其质浑厚,不务色泽,末俗尚靡,不贵金玉,而贵铜瓷,遂有秘色窑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者,不得臣庶用,故云‘秘’。陆龟蒙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乃知唐世已有,非始于钱氏。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姚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该文字已经清楚表明北宋官窑在龙泉。
目前为止,在龙泉大窑一带发现的宋代窑址有四五十座之多,近些年浙江省考古所对龙泉窑址作了系统调查,发现生产黑胎青瓷的窑亦超过十座,但北宋官窑具体是哪座窑却不明朗。
南宋官窑在杭州,一是修内司、一是郊坛下。这两个窑址已经考古发掘,基本面貌清楚。台北故宫博物院《贵似晨星》图录中"南宋官窑"器物和修内司郊坛下的器物虽有部份相近,但显然不是这两个窑址所出。那么,它们到底来自哪里?只有一种可能:它们来自龙泉。
仔细审视这批器物,发现有几个特点:一是总体上釉质介乎汝窑和龙泉之间,像是两者混合而成,而有些器物釉色则与龙泉完全一样(如图);二是胎质黑灰;三是器形很多像汝窑,尤其是气息很接近(如图);四是这批东西和汝瓷同属清宫旧藏,说明它们在制作时间和来路也许是相近的;五是与之类似的器物近年来在龙泉大窑岙底一带发现。也就是说,北宋官窑在龙泉找到了物证。期待将来的考古支持。
官窑葵口碗
三、官仿龙泉
南宋官窑设立于1143年,距南宋开始1127年间隔16年时间。当时汝窑工匠属于高科技人员,这16年他们去了哪里?最大可能大部分到了龙泉,因为南宋初期宁绍地区局势并不稳定。
南宋官窑的设立其实很简单,就是从龙泉把某个窑场整班人马、至少是核心人员迁往杭州置办修内司官窑。最重要的一点是,釉土从龙泉运去。因为,经考古证明,修内司官窑没有成长轨迹,瞬间成熟,惟一之可能,就是外地迁入。审视整个南方,和修内司官窑釉质一致的只有龙泉窑,这从龙泉、修内司两者器物的釉质能清楚看出。虽然越窑低领头遗址也发现乳浊厚釉,但和修内司差异性很大。因为龙泉黑胎厚釉青瓷在前,杭州修内司官窑设立在后,所以,之前"龙泉仿官"的说法是颠倒的,更靠谱的表述是"官仿龙泉"。
修内司官窑香炉
插入另一个话题,为何南宋不去恢复汝窑?估计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北方已经沦陷,汝瓷原材料取不到了。二是汝窑成为官窑只有短短二十年就夭折了,没长大,但它开了厚釉之先河。汝瓷的品质在当时虽然很不错,却没有到达"炉火纯青"的境界,釉层偏薄、偏透,润度不够;釉色偏蓝,不够自然;器形过于规整,因按照订单制作而匠气过重。龙泉是。汝窑名气之大正好印证了一句古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三是龙泉青瓷玉质感强,优于汝瓷玻璃质感,从品质上完全可以替代汝瓷。所以,也可以说是北宋政权的灭亡成就了龙泉窑。
汝窑洗
四、哥窑在龙泉
哥窑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其所指的对象为宋代龙泉黑胎青瓷。文献记载哥窑的特征是:色青、胎黑且浓淡不一;冰裂纹和百圾碎开片;质与官窑相类。简言之,就是黑灰胎、开片、薄胎厚釉,紫口铁足而非金丝铁线。
之前由于龙泉黑胎窑址发现不多,受陈万里先生及朱伯谦先生观点影响,大部分人把溪口窑当作哥窑看待。但近些年来,大窑发现烧制黑胎瓷器的窑址已经有十多处,所以,除非有考古证据,不然谁也不知道到底哪个窑是哥窑。但是,哥窑在龙泉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里要澄清一下哥窑和传世哥窑问题,之前青瓷圈子内有好多人拿传世哥窑当作哥窑,实际上传世哥窑是1932年才出现的名词,至今亦没有发现其进入宋代的证据。近年来,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沈岳明先生和复旦大学郑建明先生,经过对众多黑胎窑址考古,编写了《哥窑的新发现》一书,厘清了哥窑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龙泉生产的黑胎青瓷是宋代哥窑、其特征与官窑相近、产品为皇家生产的观点,是可以接受的。而曾被认作可能是哥窑的老虎洞窑场,实为元末新烧的仿宋哥窑产品烧造地","凡是认为哥窑不在龙泉,或认定哥窑是子虚乌有观点的,无一例外的是用传世哥窑代替了哥窑,既然标的物都搞错了,那么结论的正确性就可想而知了“
黑胎长颈瓶
五、龙泉弟窑青瓷
"龙泉青瓷釉层丰厚,制作精细,式样优美,釉质柔和滋润,宛如美玉雕琢而成,它是我国青瓷工艺的结晶"(《龙泉青瓷简史》朱伯谦著)。南宋时期,受薄胎厚釉的北宋官窑影响,龙泉青瓷从白胎厚胎薄釉开始向薄胎厚釉转化。在宋代窑工们的努力之下,创造出了代表青瓷顶峰的粉青梅子青瓷器。粉青釉色偏蓝,如洗后碧空,幽远深邃,令人神往。梅子青则如江南草木之色,青翠欲滴,有生生不息之生命气象。另外,由于龙窑烧制过程中气氛不同,釉呈现不同的灰青、蜜蜡等颜色,滋润如凝脂,别有一番韵味。
从人文角度看,从唐代奢华转向宋代极简。宋代龙泉青瓷所创造的新的美学境界,主要在于宋瓷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着眼于釉的质地之美。这如同陶渊明的诗歌,为后人打开了一个新的审美世界。青瓷作为高雅的造物,日益成为精致生活和温文气质的载体,它已不仅仅是技艺,而是成为文明的象征,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龙泉青瓷釉层分为开片和不开片两种。虽然开片是官窑瓷器的特点,为世人所追捧,而就器物本性而言,釉面光洁不开片,则更为坚固和卫生,无疑优于开片瓷器。纵观汝窑、官窑等厚釉青瓷,也惟有龙泉烧制出厚釉不开片青瓷。(当然,因温度、釉层厚薄、还原强弱等原因,很多白胎青瓷釉面也会开片),这是龙泉青瓷之骄傲,也是上苍对龙泉之厚爱。
宋代龙泉弟窑青瓷瓷片近年来,在杭州城市建设地层中大量出土,可见当年大部分为朝廷所用,其品质达到官窑级别也是不争的事实。
南宋凤耳瓶
六、元代青瓷
元代初期,龙泉青瓷基本上与南宋相同,没有大的改变。以后随着市场的扩大,产品的种类和式样不断更新,同时由于受蒙古人生活习性的影响,烧制成功大件瓷器。
青瓷除了提供元朝统治者使用,还大量出口。今日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和伊朗德黑兰国立考古博物馆等丰富的龙泉青瓷藏品即是最真实的证明。同时也证明元代龙泉青瓷仍旧拥有皇家用器的品质和地位,元早中期仍然是龙泉青瓷鼎盛时期。
元代龙盘
七、明早期官窑
2006年,大窑枫洞岩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被确定为明洪武至永乐年间的官窑。其器物制作工整、纹样精细、釉色滋润、器形庞大。它继承了元代龙泉青瓷风格,尤其在刻花式样上有所创新,花卉的精美程度是以往龙泉窑瓷器中少见的。而且在存世的类似实物中,主要见于两岸故宫和土耳其的托普卡帕宫等处,说明其非同一般。枫洞岩官窑,是为龙泉青瓷最后辉煌,之后退出皇家视野而日渐式微。
明代官窑刻花盘
龙泉窑从北宋汝窑手中接过乳浊厚釉青瓷之大纛,真正实现了人造美玉,成为厚釉青瓷之顶峰。纵观古代龙泉窑,从北宋以来,到明永乐年间,历时四个世纪,成为官用青瓷,这在中国青瓷史上是惟一的存在。所以,耿宝昌先生称其为"青瓷之最",实在是名至实归。
二、龙泉青瓷之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不是回到古代但必须从古代出发。创新的表象是形态之新,其根本却是守成,在于对审美、人性、自然法则的守护。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是从传统出发并创造新的传统。
对于这么一个曾经有着世界顶尖品质,衰落而又重获新生的青瓷窑业 ,我们该如何去传承它,发展它?笔者认为,必须对以下几个方面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是深入了解古代龙泉瓷,尤其是把握南宋龙泉瓷文化之精髓。二是不断增强学养,提高对龙泉青瓷丰富文化内涵的认知能力。三是不断实践 ,提高现代青瓷烧制技艺。
具体而言龙泉青瓷的创新必须把握好两点 :一是牢牢把握龙泉青瓷的灵魂 ,不仅仅是指龙泉青瓷温润如玉的釉色,更是其典雅端庄的气质。二是在器型上创新。传承和创新必须是相辅的,传承不等同模仿,如一味模仿,即使做到和南宋一样的高度,也在南宋之下。因为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发展规律是不同的,科技的发展是线性上升的,后人总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进,比如汽车、电脑等等,一代代不断改进。而文化艺术是点状的,类似于山峰,如商周青铜器、唐诗、宋词,它自成—个个顶峰,后人无法超越它。正是基于这样的特性 ,所以不能一味模仿,因为,艺术领域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天下没有第二个齐白石,没有第二个毕加索。
同时,创新须要遵循一定的准则,而不是毫无章法,换句话说,就是在龙泉青瓷通性——温润如玉之釉色,典雅端庄之器型的基础上彰显自己的个性。所谓的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要做到严格意义上的创新,必须优于所参照的事物,如果达不到这一点,那创新就失去了意义。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逃不出两个层面:一是它的思想性,二是它的技术性,其创新之价值也只在这两个方面呈现。客观地说创新能力是目前龙泉青瓷的短腿,绝大多数所谓的创新,仅仅停留在器形的层面,缺少审美层面更别说精神层面的掘进。
就龙泉青瓷性质而言,可分为工业产品、工艺品、艺术品三种。一是工业产品。批量生产,模制,日用为主,价格低,几乎没有收藏价值。二是工艺品,手工制作为主,也有模制,也能批量生产,附加值较高,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三是艺术品,品质极高,数量极少,有巨大收藏价值。要"品质、数量、价格"三位一体思考,既好又少,才有可能是艺术品,其关键在于制作者修为,而非虚名。对于工业产品和工艺品而言,需要就业和税收的考量,这就要求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窑炉提升品质以求量的扩张,以此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至于艺术品,如前所述古代龙泉青瓷各个官窑类型,则是龙泉青瓷产业的旗帜,同样需要高举。要让"青瓷之最"深入人心,必须要做两方面的事:一做好宣传让世人知道龙泉青瓷是青瓷之最,才能吸引世界目光,引领青瓷走向。二是模拟制作一批古代高等级器物,在国内外展示,让世人感受到宋瓷之美,青瓷之最。
随着信息、交通等日益发展,考古的逐步推进,龙泉青瓷知名度日益扩大,世人对龙泉青瓷的了解也更加全面深入,龙泉青瓷亦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向世人展现其古朴、宁静之美,以及所蕴含的典雅、端庄之姿。龙泉青瓷依赖头衔的时代一去不返,比拼实力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展龙泉青瓷更重要的是:能多出一些为龙泉青瓷发展默默劳作的人,能多一些可以代表龙泉青瓷核心价值的作品,让世人了解真正的龙泉青瓷,让龙泉青瓷重现宋代辉煌。
如此,龙泉之幸,青瓷之幸,文化之幸。
作者:云和抱器轩青瓷博物馆 王志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